1972年,余光中先生以“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道出兩岸間隔不斷的炎黃血脈與華夏情誼。時光荏苒,萬物變遷,1949年背井離鄉的少年郎已成為鮐背老者,1998年出生的小夥子已踏上尋根之路。寶島之上永遠不會缺少這樣一些人:他們舉頭西望,盼著能夠歸家!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三名來自寶島台灣的青年人接受了中國網記者的採訪。他們是鄉愁的見證者,也是情懷的傳承者,更是兩岸未來的“追夢人”。
情懷
“其實70%台灣人的祖先都是清朝年間來到台灣的,極少數是明朝。並且,主要集中在清朝嘉慶、道光、咸豐年間,”自帶高雄人熱情性格的許晉銘嘴角上翹,作為一名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他傾向於用調查數據説話。
圖為許晉銘在講述自己家族的歷史。
雖然名字裏有個“晉”字,許晉銘卻是實實在在的“閩”人。往上細數,他是福建來臺第12代傳人。“家族的墓碑上刻著我們是清朝道光年間從福建茂廈來到台灣,儘管過去了近200年,家裏仍然惦記著尋根。”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也想專程去一趟,”許晉銘語氣中充滿了肯定,又將視線投向了旁邊的徐博皓。
1998年出生的徐博皓,滿臉洋溢著年輕人獨有的活力。來自台灣桃園的他每次見到記者,都要揮著手臂暢談自己家旁邊的桃園機場,“桃園機場是台灣地區最大的機場喔,我們那裏人都還蠻願意去做機師的,”跳躍的台灣口音伴隨著他爽朗的笑聲。
轉折也在此時恰當到來,“但是我唸書後,我爸爸就希望我可以到大陸看看,”他有些掩飾不住興奮的神色,“我們家有三個小朋友,有一個如果可以去大陸,不管是在大陸拓展人脈或者是增長視野,都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我自己也對大陸非常有興趣,因為我的爺爺是1949年從大陸來到台灣的。”
圖為徐博皓接受記者的採訪。
笑聲忽然停住,21歲的徐博皓沉默了片刻,回憶起爺爺的話:你是江西人。以後如果你去大陸,人家問你是哪來的,你要説你是從江西來的。
你是江西來的,你是一名中國人。
“我是湖北人,我要去武漢。”來自台北,年齡不同,經歷迥異,首鋼基金創業公社港澳臺事業部總經理鄭博宇也同樣提到了這樣一句話。
曾因為工作繁忙,他沒有辦法前往參加“湖北·武漢台灣周”活動。正當鄭博宇要婉拒之時,一名實習生找到了他,主動申請前往。鄭博宇好奇背後的原因,實習生告訴他,自己的爺爺來自武漢。多年來,爺爺一直講:“你要記得你是湖北來的,你是武漢人。”
傳承
忘不了的是情懷,走下去的是傳承。
鄭博宇一直記得,自己第一次來到大陸時的感受,“那是2009年,當時給我的衝擊感特別強。尤其是對我來説,在台灣看到的消息跟在大陸看到的資訊是兩種情況,”他在自己種下對大陸的情誼同時,也常跟很多來大陸交流的台灣年輕人説,“來這裡就是要眼見為實,用眼去看,用耳去聽,用心去觀察。”
圖為鄭博宇,他是首批拿到台灣居民居住證的台灣同胞之一。
今年1月2日,《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會併發表重要講話。鄭博宇在認真聆聽後,對“中國人要幫中國人”這句話印象最為深刻。他告訴記者,“兩岸必須也是必然走向統一的路線,它是一個不可逆而且也是勢不可擋的一個狀態。”
與鄭博宇相比,徐博皓還只是一個學生,但他也毫不掩飾對於中國未來的信心,“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海,望向浦東的一剎那,我覺得祖國真的要起來了。”
徐博皓心心唸唸的仍是爺爺的囑託:博皓,你應該長久地住在廣州,那邊氣候飲食都好。你最好還能娶一個蘇杭地區的老婆,溫柔美麗。以後有機會,把你的雙胞胎弟弟帶過去,對了,還有你的姐姐,也帶到大陸去。
“他就沒考慮廣州那麼發達,我能不能買得起那的房子,”徐博皓露出一絲羞赧,“不過,我的女朋友倒是真的來自大陸。”
“確實,僅靠讀書不能真正了解大陸。你要實際去看,而且不是僅僅調研一個星期、一個月,”許晉銘也不謀而合,“你必須要長期在大陸定居生活,才可以真正了解它。所以在因緣際會之下,我決定了到北大來攻讀博士。”
他分析,當前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來到大陸發展。當更多的台灣青年來到大陸時,這些青年在大陸融入情況就可以成為一個指標。所以,他們其實是方向盤,推進兩岸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未來
親望親好,什麼樣的融合才能締造更好的未來?
鄭博宇是首批拿到台灣居民居住證的台灣同胞,對於未來的工作生活,他充滿了期待,“北京是首都,它的代表性特別高。我們來這裡發展,剛好又迎上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機遇。趁勢而起,實現我們的理想。”
回顧過去三年的成績,他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三年來,我們累積了超過70多個台灣團隊在大陸落地,收穫頗豐。最關鍵的是,在這個地方的成長是可以親身感受到的,每天都有新的挑戰。所以我特別想説,各位台灣同胞,快到大陸尋找自己的未來吧!”
徐博皓十分贊同,正在中國人民大學念大三的小夥子早已做好了規劃,“我已經念到這麼好的學校,肯定是想要留在大陸就業,”他客觀地分析台灣地區與大陸,認為從薪水來看,兩岸起薪可能差不多,“但是,我相信大陸有很多的發展機遇。”
他也希望更多的大學能夠向台灣青年敞開大門,小夥子笑言,“北大、清華、人大畢竟招生數量有限,那麼不管是蘇州大學還是安徽大學,請招收更多的台灣青年吧。”
這是一群充滿了活力的台灣青年,他們的初衷是希望兩岸人民都過上更好的生活,擁有更美好的明天。
許晉銘告訴記者,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能沒有台灣,台灣的經濟發展也不能沒有大陸。兩岸是一家人,應該要有更多的來往,增加經濟的互相依賴、民間的互相融合。
今年5月,將迎來五四運動100週年。作為一名北大學子,許晉銘説,“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青年人的歷史任務。在台灣青年當中,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很希望見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見到屬於中國人的未來。”
台灣青年問
“我想問,是否可以讓居住證(台灣居民居住證)可以完完全全地去落實對臺胞的同等待遇?比如像第三方支付跟銀行的賬戶的部分。”——鄭博宇
“我想問,在台灣青年西進大陸這個趨勢下,大陸是否可以提供一個更有效的平臺,讓所有面向港澳臺招生的渠道能夠統一起來?”——許晉銘
“我想問,大陸除了清華、北大這些頂尖高校之外,其他高校可不可以開些名額,加大宣傳力度去吸引台灣的學生?”——徐博皓
《幀像》|中國網中國故事工作室出品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楊新華 監製/魯楠
編導/吳聞達 記者/李智 攝像/栗衛斌 後期/歐陽嘯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