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月11日訊(記者 李高思)北京市副市長隋振江今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佈會上表示,突出水城共融、藍綠交織、文化傳承的城市特色,建設一個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是為北京解決“大城市病”作出示範,要未雨綢繆,防“城市病”于未然。

隋振江介紹,更合理地確立城市佈局和結構,以和諧宜居為標準,將人口密度控制在0.9萬人/平方公里以內。同時優化生産、生活、生態空間結構,大幅度提高生態空間規模,城市副中心有40%是生態空間,不是綠就是水,一般新城從來沒有過這樣高的生態空間規模。‍

隋振江稱,將産業用地和居住用地比例從現狀的1:1.3調整到1:2,到2035年達到平衡,基本實現在副中心工作、在副中心居住。鼓勵功能相容和複合利用,就近滿足居民工作、居住、休閒等需要。完善住房體系,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體系和商品住房調控體系,建立更加便捷的公共交通體系,構建小街區、密路網,建設230公里的城市綠道。

隋振江透露,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實現每人平均綠地面積達到30平方米,貫通163公里的連續濱水岸線,營造宜人的濱水環境。建設更韌性安全的城市保障體系,建設碧水資源迴圈利用中心等新型市政設施,兼顧城市的市政功能與景觀服務需求,建立自然生態的海綿城市體系。建設組團中心和家園中心,構建5-15-30分鐘生活圈,滿足居民多層次的生活需求,讓城市更有溫度。‍

同時,隋振江指出,城市副中心不是一張白紙,還有不少老城區,現在100平方公里大部分還是建成地區,需要以新促老、新老融合,在實施過程中開展老城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彌補老城功能上的不完善,要合理把握節奏,保持歷史耐心,逐步治理“城市病”,通過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更積極、主動地對接中心城區非首都功能疏解,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區特別是核心區的城市環境和運作品質,保障中央政治中心功能的有效高效運作,做好“四個服務”,這是城市副中心建設的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