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不惑之年”,合作共贏仍是中美必選之路

隨著2019年新年鐘聲的敲響,中美兩國迎來了雙方關係發展進程中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建交40週年。此時,兩國的經貿磋商正在繼續推進,雙方都力圖在最後時限前為貿易問題尋找和解的出路——再過大約60天,中美的貿易“休戰”期將結束,之後是握手言和還是“再起硝煙”,目前仍然難有定論。

過去的2018年,貿易摩擦成了中美關係的關鍵詞。這場圍繞關稅的你來我往,卻並不只是貿易本身的問題,其背後是美國對中國快速崛起的不安與焦慮。經濟方面,美國希望擺脫在供應鏈上對中國的依賴,搶佔高新技術領域的競爭優勢;戰略方面,美國希望維持自己國際秩序“制定者”的地位,削弱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影響力。

中美建交以來,兩國關係經歷了從隔絕向接觸的轉變,在合作與競爭中不斷前進。經過40年的發展,兩國間舊有的力量平衡被打破,國際形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相應地,美國的對華政策也在進行系統性的調整。隨著特朗普任內《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全球威脅報告》等一系列文件的出臺,美國政府對華遏制和競爭的基調似乎已經確立。

因此,中美的經貿摩擦是兩國結構性矛盾的體現,美國的對華政策趨向短期內可能不會改變,期待中美關係在建交40週年之際立竿見影地實現“重歸於好”難度不小。在貿易問題上,摩擦和談判仍是今年的主題。類似孟晚舟事件的風波也可能一再為中美關係蒙上陰影。

但是,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説,中美關係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平穩中有波折、前進中有迂迴。“我們有一千個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未來中美關係的關鍵,就是如何處理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關係,在更加平等的架構中實現新的平衡。

“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為避免這樣的相互戰略誤判,回歸理性、保持溝通常態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在這一方面,兩國領導人都展現出了高度的戰略理性。

自海湖莊園會晤以來,中美領導人多次在關鍵節點通過通話或直接會面,就兩國關係和涉及全球安全的問題進行溝通和協調。正是不久前兩國領導人在阿根廷G20峰會期間的重要會晤,為雙方的貿易摩擦贏來了寶貴的“休戰期”。可見,即使雙方劍拔弩張,如果有機會接觸和交流,還是可以找到彌補裂痕的切入口。這些溝通雖然不一定能立刻解決問題,但無疑可以減少誤解與誤判帶來的衝突和損傷,為開啟具體的磋商和談判鋪下道路。

從長遠來看,保持雙方高層的對話溝通,建立並穩固相關的長效對表機制和更加深層次的戰略互信,是推動中美關係向好發展的有利因素。

而且,矛盾的深刻存在,也並不代表雙方不應當爭取擴大共同利益領域的合作、管控分歧。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經濟仍然具有高度互補性,在農業、能源、金融、教育、醫療等諸多領域仍存在著巨大的合作潛力。作為兩國關係“壓艙石”和“推進器”的經貿關係依然十分緊密。在朝核問題、反對恐怖主義等全球安全問題上,中美也有共同利益,這些問題的處理也需要兩國合作。只要這些因素沒有改變,中美關係就有改善的空間。

此外,40年來,無論兩國政治關係如何變化,兩國關係的民意和社會基礎已逐漸深厚。中美之間人員往來不斷增加,旅遊業蓬勃發展。在美國的超市、商場、學校、旅遊景點等地方,可以經常看到中國人的身影。同樣,美國來華人數的增長速度也十分可觀。可以説,中美關係的基礎已經紮根于兩國人民之中。兩國人民對彼此加深了解、增進友誼的強烈願望,為中美兩國發展關係提供著不竭的動力。

由此可見,未來一年乃至更遠的將來,中美兩國合作的基礎仍然牢固,不論中美關係如何發展,合作一定不會缺席。用合作來規範衝突,在競爭與合作中曲折發展,將是中美關係的常態。

當前,對於中美關係的新一輪大討論已經開始,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已經不是如何判斷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而是如何應對美國的調整。對於那些有損中國核心利益的施壓,當然要斷然拒絕、巧妙反制、大膽博弈。同時,如王毅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所説,“形勢越是複雜,越要頭腦清醒,矛盾越是多發,越要保持定力”。面對美方的遏制,我們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和全面創新,不斷加長體制短板,實現高品質發展。

中國古代聖賢孔子説:“四十而不惑”。四十年的經驗教訓足以證明,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當今世界,世界各國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中美要走的,只能是有利兩國、惠及世界的新路,而不是重蹈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迎頭相撞的覆轍。“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美中兩國共同發展”。(中國網評論員 戚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