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2月6日訊 自1964年建交以來,中法關係至今已經歷了54年的歷程,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今年也整整40年。事實證明,中法關係能夠發展到今天這樣的高水準,完全得益於中國政府始終堅定不移地實施改革開放的正確政策以及這一戰略所取得的偉大成果。

回顧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可以看到,中法兩國建交在上世紀60年代,而兩國關係真正大幅度提升卻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初。為什麼是在這個時候?這並非是一個偶然。因為80年代正是中國開始前所未有的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改革開放凸顯了中法兩國之間的經濟互補性,法國擁有産品、資金和技術,中國則有雄厚的人力資源和廣闊的市場,這就為兩國擴大經貿合作提供了堅實基礎和發展空間。

中法合作不斷深化

中國前駐法大使趙進軍在今年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改革開放後,法國是第一個對中國敞開核電合作大門的西方國家。一位中方核電專家曾告訴他:“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中國考察團到蘇聯、美國、歐洲等地核電站參觀時,其他國家均不讓中國科學家進入核心部位,只有法國全面開放讓我們參觀。”因此,中國的第一代、第二代核電都是中法合作的成果。當中國進入研發第三代核電時,美國AP1000的核電模式才加入進來。今年6月廣東臺山核電1號機組首次並網發電,這是全球第一台實現並網發電的法國EPR三代核電機組,也是中法合作的最大能源項目。

據趙進軍介紹,2004年10月,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訪問中國,雙方正式簽署了高鐵合作協議,這是中國對外簽署的第一份有關高鐵項目的合作協議,同時帶動了次年德國同中國簽署了同樣的協議。後來,日本、加拿大也陸續同中方簽署了合作協議。今天,中國掌握了卓越的高鐵實用技術,構建了2.5萬公里的高鐵網。這是在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中,中國與多國開展科技合作取得的成果,而這其中法國的帶動作用不可小覷。

此外,中國同法國在民航技術領域的合作歷史悠久,歐洲空中客車公司同中方有多方面的合作項目,目前又有了新進展。今年1月,空客與中方合作夥伴簽署一項框架協議,計劃將2008年投産的天津A320系列飛機總裝線産量增加至每月6架。

今年10月,中法海洋衛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是兩國在通訊衛星技術領域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法國總統馬克龍互致賀電。

核電、高鐵、航空技術、衛星通訊等是高科技發展的關鍵領域,實行改革開放的中國需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推動發展同其他國家的多領域合作,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尖端産品。改革開放40年的經歷表明,中國在國民經濟建設和高科技領域取得了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巨大成果,這同中國長期實施對外開放政策是分不開的。因此,可以實事求是地説,時至今日,中法兩國的合作能夠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完全得益於中國的改革開放。

如今,中法合作已經不只局限于雙邊的範圍,從“雙贏”朝著“三贏”的方向推進。李克強總理2015年6月28日至7月2日曾對歐洲進行訪問,這次訪問的一個亮點是中國提出同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加強合作,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努力實現“三方共贏”的局面。當前許多發展中國家還處於工業化初期,需要相關裝備和生産線。中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擁有性價比較高的優勢産能。歐洲發達國家已處於後工業化階段,擁有先進技術和高端裝備。三方攜手開展合作,不僅可以適應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有助於中國裝備提質升級,也有利於發達國家擴大出口,共同推動世界經濟走向復蘇。這一主張得到了法方積極響應,雙方發表了《中法關於第三方市場合作的聯合聲明》。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