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開幕式

 

暨中國文化創意産業論壇上的講話

 

(2018年10月25日)

 

蔡武國家藝術基金理事會理事長


 

文化是人類獨有的創造成果,是全部物質生産和精神生活的總和,也是全部歷史經驗和未來夢想的總和。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中,在科技革命和新技術條件下,通過産業發展促進文化的互信、交流、融合,對推動以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為目標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年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文化産業從萌芽破土,到枝繁葉茂,再到開花結果的40週年,進入新時代,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加快構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一批文化企業和品牌做大做強,文化産業發展品質和效益不斷提升。據統計,自2012年至2017年間,文化産業增加值呈逐年上升趨勢,從1.8萬億元增加到近3.5萬億元,佔GDP的比重從2012年的3.48%增加到2017年的4.2%。文化藝術創意産業的發展,不但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也正在成為推動就業和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文化藝術創意産業本身,經歷了從粗放型、數量型發展向品質、效益型發展的過程。經過多年的人才、技術、資金積累,文化産業已經具備了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條件。就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我在這裡提出三點想法,供大家參考。

 

一是堅持以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根脈,是精神的基因。當代中國的文化産業發展,要堅守“內容為王”,就是必須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而這種傳承,不是簡單拷貝,不是形式復古,而應該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我在擔任文化部部長期間,積極推動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聯合申報了“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項目,在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被列入了《世界遺産名錄》。這個項目申報的依據就是文化的開放、融合、創新,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經濟技術的交流合作。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後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這既是對千年文明史的延續,也是對人類建設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卓越貢獻。在新時代,推動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新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提煉出來,展示出去,以弘揚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己任,為使命,為擔當。

 

二是以城市為基礎,促進相關産業融合發展。文化是多元複合的,與其他産業相比,文化産業的附著力更強,融合性更高。實踐證明,哪個産業與文化相結合,哪個産業就更有可能獲得突破性發展,並孕育出新文化産品和文化業態。前不久,新增長理論的主要建立者之一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榮獲了201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新增長理論認為城市在知識經濟增長中扮演了決定性角色,而文化藝術正是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在一個多族群集居、多元文化氛圍濃厚的城市,文化創意産業如視覺藝術、時裝等,更易生存發展和壯大。北京提出建設全國文化中心,一個是發揮首都在知識經濟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一個是發揮北京文化藝術資源富集,對促進城市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以來,相關部門先後制定了文化與科技、文化與旅遊、文化與金融、文化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在原文化部和國家旅遊總局的基礎上組建了新的文化和旅遊部,這是黨和國家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將釋放出巨大的市場需求,給文化産業帶來實現跨越發展的機遇。《舊五代史》上有一句名言:“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誰能夠率先認識到文化藝術可以有效提升社會生産力和收入水準,能夠率先推出高附加值的文化旅遊産品,誰就能搶佔市場的高點,在激烈競爭中取得領先優勢。當然,文旅融合不是簡單地展示文化,而是在保護好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創新活文化。近段時間以來,全球經濟面臨著單邊主義帶來的新困難,中國的企業家們也在積極尋求應對挑戰的良方,我想給在座的企業家提一條建議:在傳統産業向戰略性新興産業轉型的過程中,文化産業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三是大力激發文化領域創新創造的活力。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社會先後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新創造的物質財富比人類有史以來所創造的總和還要多得多,也深刻地改變人類的精神世界。進入新世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以人工智慧、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資訊技術、虛擬現實和生物技術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從根本上實現了發展方式的轉變,為經濟增長帶來了新動能。文化産業發展要跟上這一步伐,就必須加快創新的腳步,提升創造的能力。在國家層面,要形成支援文化創新創造的體制機制,提前謀劃好制度方面的頂層設計,重點是要著力培育和發展文化市場主體,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産業,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扶持文化消費場所建設;要優化文化産業結構佈局,對接“網際網路+”戰略,依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等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加快發展移動多媒體、網路視聽、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新興産業,推動文化産業與教育、旅遊、體育、城市建設、平面設計及新型製造業深度融合。在社會層面要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要優化人才成長的環境,著力發現和培養開拓型人才、開創性人才,特別是具有跨學科發展能力的複合型人才,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的名家大師,形成一支宏大的文化藝術人才隊伍。

 

女士們,先生們:中國已經走向了新時代,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腳踏著經歷過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地,依靠著十三億奮發有為的人民,堅定信心,鼓起勇氣,相信自己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紮實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在民族復興大業中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