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曉莉(紅衣女士)看望正在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志願者。受訪者提供照片

中國網8月24日訊(記者 張艷玲 實習記者 關夏彤)66歲的慕曉莉,是北京醫院一名退休醫生,她還是北京市西城區紅十字會“牽手希望”志願者服務隊的首批隊員之一。正因“宣傳造血幹細胞捐獻知識志願者”這個特殊身份,讓她在完成一次次生命的接力和愛的傳遞後而變得更偉大。

8年來,不論是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是寒風凜冽的嚴冬,她都風雨無阻地活躍在西單獻血屋,向獻血者和過往行人客觀地宣傳造血幹細胞捐獻常識,動員和鼓勵千余名愛心人士了解或加入中華骨髓庫,為血液病患者帶去生的希望。

“我做的事情,很平常,很平凡。”慕曉莉對中國網記者説。她沒有豪言壯語,只是踏踏實實地踐行著自己救死扶傷的使命。

力勸親友現仁心

2012年4月10日,在去北京西單獻血屋做志願活動途中,慕曉莉不幸遭遇車禍。

家人出於安全考慮,反對她繼續從事志願服務。但慕曉莉反覆做家人的工作。她對家人説,從事志願服務不光是付出,還獲得快樂。這是她了解社會的窗口,在奉獻時間和精力的同時,能與不同的人交流,讓思想不僵化、不遲鈍,讓生活有序而充實。慕曉莉樂在其中。

醫者仁心。“做這項事業不僅因為熱愛公益,還因自己曾是一名醫生,在造血幹細胞的理解和宣傳方面有優勢。退休了要發揮專長,為病患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慕曉莉告訴中國網記者。

最終,她爭取到了親友的理解和支援。傷好後,她繼續無怨無悔地堅持著志願者工作。

後生可敬送希望

西單獻血屋前,人來人往,總有一些年輕人的行為讓慕曉莉感動。

慕曉莉回憶,有一次,西單獻血屋來了一個男孩兒,他第一次獻血,在他獻完血休息時,我給他講了關於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知識,以及患有血液病的孩子因為移植了造血幹細胞而獲救的事例。我告訴他,下次再獻血時可以進行造血幹細胞留樣。“一般第一次獻血,我們不主張造血幹細胞留樣。”

讓慕曉莉沒想到的是,這個男孩兒聽説造血幹細胞留樣就有機會救人一命後,強烈要求當天留樣,堅定地擼起袖子在胳膊上又扎了一針後成功留樣,他也成為中華骨髓庫的一分子。

總有一些默默無聞的人,在這一方小小的獻血屋裏,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在捐獻者與患者之間搭起一座希望的橋梁。慕曉莉就是這其中的一員。

慕曉莉參加區北京市西城區紅十字會培訓。受訪者提供照片

懸壺濟世摒私心

在慕曉莉看來,未來從事志願服務是大勢所趨,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自我價值的追求也在昇華。生活,不再只為自己,也要為社會盡一臂之力。

慕曉莉認為,從事志願服務,“必須要有愛心、有興趣、有時間,不要強迫自己,不能有私心,不能借志願服務來謀取商業利益,更不能影響本職工作和家庭生活,否則就失去意義。”

8年前,慕曉莉因朋友介紹與紅十字結緣。8年來,她像對待自己的工作一樣對待紅十字志願服務,每週一是她固定在西單獻血屋“工作”的時間。8年來,她從未間斷也從未厭煩過這項“工作”。

慕曉莉用“有意思、有意義”來評價這項特殊的“工作”。這項“工作”讓她的退休生活更精彩。“工作”中,除了能與同齡人交流外,她還能走進年輕人的心裏,併為其傳授“過來人”的經驗,這讓她很知足。

相比那些借公益之名謀私利的人,慕曉莉始終不忘初心,與人為善,積極參加各類公益活動,用無私的奉獻塑造著紅十字的形象,以博愛的情懷詮釋著紅十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