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8月2日訊(記者 馬超 張瓊瑛 張琦 李明艷 高慧 楊越勝 羅旭)無論是70後,80後,還是90後的童年記憶裏,都有一頁銘記他們與父母的假期出遊經歷。如今,改革開放四十年,孩子們的暑期早已不再局限于完成那一本暑假作業,出境遊、逛博物館、學書法、學游泳……各類活動讓我們眼花繚亂。四十年來,孩子們的暑期生活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讓我們聽聽身邊的人怎麼説?

家庭親子遊市場火熱

blob.png

1988年,祁彩霞帶著女兒在北京八達嶺長城遊玩。受訪者供圖

上世紀70年代,十幾歲的祁彩霞跟許多同齡人一樣,利用暑假時間打零工。當時家裏孩子多,父母工資少,為讓一家人吃飽飯,打零工補貼家用是很普遍的現象。1985年,祁彩霞榮升為母親。女兒5歲那年夏天,全家一起坐綠皮車從邯鄲去承德。車速慢、停靠時間長、擁擠、悶熱,頭頂孤零零搖擺的小風扇根本扇不去一車人的燥熱。為了讓孩子舒服過夜,祁彩霞便將帶來的涼蓆鋪在座椅底下,讓她睡下。“現在想想,當時條件是艱苦點兒,但一家人其樂融融。”

blob.png

2016年8月,徐恒一家在草原天路自駕遊。受訪者供圖

1996年,徐恒12歲,那年暑假趕上農忙,全家一起去田間勞作。他説。“那時的父母雖不善言辭,卻言傳身教,潤物無聲。”2016年,徐恒已為人父。那年夏天,兩輛車,兩家人,賓士在澄澈如雨洗的草原天路。讓徐恒震撼的還不是滌蕩人心的美景,而是三歲孩子回來後的一幅塗鴉。畫上有彎腰含笑的油菜花,撐起彩虹傘的發電風車,公路上悠閒漫步的小雲朵,領著小雲朵的月亮爸爸、夕陽媽媽。徐恒説,那一刻心裏特別暖,還想到了自己的爸媽。

blob.png

2017年5月1日,蘇蘇帶著兒女在日本九州熊本縣旅遊。受訪者供圖

1999年暑假,高中生蘇蘇(化名)與父母坐上飛往日本的航班,開始了她的首次海外之旅。18年後的暑假,她與八歲的兒子和四歲的女兒再次來到日本,換了一種身份體驗家庭親子遊。女兒是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後出生的寶寶。每每全家出遊,妹妹的起床、穿衣服、洗澡都是哥哥搞定,儼然一個小大人,蘇蘇説。“每當假期,我們便帶著兒女去我們去過或沒有去過的地方,將我們對童年的美好記憶,以這樣的方式傳遞下去。”

中國旅遊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國內和出境旅遊中以家庭旅遊方式出遊的比例達50%-60%左右,遊客滿意度平均達到75分以上,近八成受訪者表示家庭旅遊能夠帶來快樂,67%的受訪者認同家庭旅遊能促進家庭和睦,54.1%的受訪者認為旅遊能夠使人增長閱歷。由此可見,家庭親子遊是提高幸福感的重要方式,也是許多人過暑假的重要方式。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02年~2017年的出生率變化曲線在2010年滑落至谷底後開始回升。以該時間點推斷,現在大多80後已晉陞為父母。“年輕一代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全方位多方面的培養教育,重視旅遊對孩子的教育價值。”執惠文旅資深分析師唐飛表示。

“我們已經進入了大眾旅遊時代。這本身就是改革開放的成果體現,也是旅遊業自身發展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幅提升。總書記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旅遊業的發展將始終圍繞這一目標發力。” 中國旅遊研究院産業所張楊説。

博物館、圖書館 新體驗

blob.png

暑假在首都博物館參觀的小學生。張琦  

正在首都博物館參觀的小學生任美嬌告訴記者,以前的暑假除了參加補習班,就是看電視,玩電腦或手機。雖然每個暑假也會來一次博物館或美術館,但多數是為了完成學校佈置的任務。而現在,由於這些機構舉辦的夏令營活動很有趣,她有時會連續來兩周左右,每次都能學到很多知識,認識很多新朋友。

據首都博物館新聞發言人、宣教部主任楊丹丹介紹,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首都博物館的受眾大多是青少年。那時,首都博物館提供給學生的暑期活動大多是展覽和授課類活動,且學生們多以被動參觀聽講解為主。暑假期間日訪問量在1000人左右。

而近十幾年來,隨著暑期活動參與性和趣味性的提高,互動類活動越來越受歡迎。孩子們逐步開始能夠參加體驗活動,從體驗動手製作到探究式學習,再到主動參與並能獨立思考,提出需求和建議,有了很大變化。今年暑期舉辦夏令營等活動,就是通過講解員培訓和手工操作等參與性較高的活動方式,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獨立思考與團隊合作中體會文化、感知文化。同時,家長也能參與到其中。

四十年間,孩子們從“不得不來”變成“喜歡來”,家長從“陪孩子來”變成“願意來”。此外,中老年人、上班族、少數民族、偏遠地區人群、國內外遊客、留學生等人數也直線上升。首都博物館日接待最佳狀態6000人,暑期或特展期間最高峰達到15000人。只要暑期活動一發佈,名額瞬間就會被預定完。

blob.png

小讀者排隊體驗使用觸摸屏塗色。李明艷 攝

工作日的早上9點半,中國國家圖書館少年兒童館開館剛剛過去半個小時,來訪讀者已經讓工作人員應接不暇。總面積約為1200平米的少年兒童館內,無論是一層的親子閱讀區,還是二層的青少年閱讀區,都擠滿了放暑假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內設的200多個固定座位自不必説,就連由坐墊、靠墊組成的300多個非固定座位也座無虛席,還有部分孩子和家長席地而坐,全神貫注地沉浸在閱讀的世界中。

據工作人員豐楠介紹,該館常年為少年兒童讀者提供10萬餘冊讀物和超過100種期刊雜誌,同時,還設置數字資源用機16台,電子觸摸屏2台,並提供電紙書等先進設備供少年兒童使用。隨著暑假來臨,他們專門為讀者開展了“暑期故事會”“京劇大講堂”“科技體驗系列活動”和“少年館員培養計劃”等活動,給孩子們帶來了新穎的科技、文化體驗,也豐富了少兒館的暑期服務形式。據館內數據統計,暑假前,該館日均接待量約為1400人次,而進入暑期後,該館日均接待讀者3000余人次,足足翻了一倍多。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公共圖書館機構數量逐年增加。1979年,全國公共圖書館為1218個,實際使用房屋建築面積僅為86.6萬平方米;但到2017年末,全國公共圖書館達到3166個,實際使用房屋建築面積達到1515.27萬平方米,分別比改革開放初期增加1.6倍與15.6倍。圖書總藏量從1985年的1343萬冊增加至96953萬冊,增加了71倍。

學本領 長知識 各類培訓機構火爆

blob.png

夏志遠(左)在泳池邊指導孩子們練習游泳動作。高慧 攝

“胳膊伸直!抬頭!兩腿並攏!”在一家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的健身會所,來自河北省的90後專職游泳教練夏志遠正在認真指導三五個七八歲的孩子練習游泳。據他介紹,每年暑期報名學游泳的孩子人數是平時的數倍。以他所在的健身會所為例,今年暑假期間學游泳的孩子人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百分之三十左右。

看著孩子們“噗通噗通”跳進水裏,濺起一朵朵白色的水花,夏志遠不禁回憶起了兒時學游泳的經歷:“我從6歲開始自學游泳,直到上中學時才開始跟著教練進行正規的學習。那時候縣城的游泳館很少,學游泳的人也不多,場館的硬體一般,教學工具也經常不夠用。跟過去比,現在的游泳館環境好太多了!”夏志遠感嘆道,“泳池恒溫,而且專門設有兒童泳池。有完備的消毒設備。教練跟過去比也更專業了,現在的教學用具樣式也豐富多了。”

劉瑞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從幼兒園開始,他就在家長的安排下開始接觸英語並參加過一些啟蒙課程。這個暑假,家裏又給他購買了線上英語課程,希望通過每天和來自歐美的教師進行至少半小時的面對面交流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挺有意思的。這些外國老師都很喜歡我,願意和我玩。對我説英語也挺有幫助的。”

改革開放四十年後,人們的思想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努力提高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除了中小學日常教學中對中國文化部分的比重增加,暑假裏很多孩子進入專門機構或在網上,學習古詩詞、書法、國畫等中國古典文化。

此外,數學等基礎學科的培訓也很受家長和孩子的歡迎。“我們各種補習班都有,可以幫助孩子提高思維能力,”北京某品牌培訓機構負責招生的于女士説。“一對一的課也很受歡迎。雖然費用較高,但是很多家長都可以接受,這也是因為收入高了以後願意增加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

結語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追求不再局限于吃飽穿暖,而是更加注重精神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利用假期時間參加各類活動,讓以往單一枯燥的假期生活變得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