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藥材基地除草。特約通訊員 李詩素 攝

“土地流轉出去,閒在家裏沒事情做。我們就來到藥材基地務工,大家平常雖然左鄰右捨得,但難得聚在一塊説説笑笑的。”近日,筆者走進重慶市黔江區石家鎮茶溪村,田間地頭是村民勞作時的歡聲笑語。其愉快的勞動場景,是茶溪村在引進大戶種植中藥材,發展立體農業經濟的一個縮影。

“瓜蔞屬當年收植物,它的棚架有人多高,棚下適合養雞和種植喜蔭植物。我通過多方考察後,決定在瓜蔞地裏全部套種黃精,這樣可以使土地多出一份收入。”在茶溪村二組的一片藥材基地裏,基地負責人張谷説。

茶溪村是黔江區一個較為偏遠的行政村,下轄8個村民小組,共1422人。村裏現有蠶桑400畝、魔芋200畝,大部分村民主要以在廣東、上海、福建一帶務工為主。

自扶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黔江區通過積極鼓勵城市資本下鄉發展現代農業,有效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推動農業轉型發展。茶溪村先後引進張谷、楊舉權、鐘必全等大戶,進村流轉村民土地種植瓜蔞、黃精、白芍、柴胡等中藥材産業。在這些大戶的示範帶動下,目前全村藥材種植面積達到400畝,涉及帶動全村建卡貧困戶、低保家庭種植40余戶,解決附近村民50余人務工。

茶溪村雖然偏遠,卻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這裡有一條天然的小溪流,長年流水潺潺、清澈見底。沿溪流兩邊是寬闊的稻田,再把溪水引入稻田,自然形成一個天然的水産養殖基地。

目前,張磊已找到欲返鄉創業和經商多年的村民牽頭,計劃建一個50畝規模的魚塘,養殖清水魚和泥鰍。魚塘的修建涉及流轉10余戶村民的田地,有幾戶人的田土要等他們打工回來才能落實,另外已耕種的田地,也要等秋收後。

“建魚塘我們分兩步走,根據村民的自願。一是流轉村民的田土,二是村民可以用田土入股分紅的方式,其目的就是讓村民受益。”張磊説,魚塘建成後,村民的田地不但換來租金,還優先到魚塘打工。

茶溪村原有建卡貧困戶56戶,203人,通過扶貧單位的大力幫扶下,在2017年底,有44戶,173人實現脫貧越線。目前,未脫貧的11戶,40人,通過在基地務工和動員他們發展蠶桑、瓜蔞等産業,今年計劃幫助4戶12人脫貧。

茶溪村支部書記楊益品説,目前,茶溪村的産業發展,主要依託“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大戶的示範,帶領群眾因地制宜發展立體農業,才能真正實現村民富裕 、鄉村振興。(特約通訊員 李詩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