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地、打窩、播種...... 4月8日上午,鄰水縣禦臨鎮文武村的蔬菜種植基地裏,十幾個村民正在忙著種植甜玉米。不遠處,第一批播種的甜玉米已經長得綠油油的。玉米地裏間種的紅莧菜也長勢喜人,即將上市銷售。
正在玉米地裏除草的張長英一邊幹活,一邊高興地和記者擺談。由於長期患病,張長英家裏比較貧困,沒有讀過什麼書的她,沒有文化,也沒有一技之長,加上身體不好,出去打工都找不到活幹,自從村上有了蔬菜基地後,她家的土地流轉了,她還能到地裏幹點除草、播種的輕鬆活。“一年下來,掙個七八千沒有問題,日子越過越有盼頭哩。”張長英的笑容裏寫滿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幾年前的文武村還一窮二白,交通不便。2015年脫貧攻堅戰打響後,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文武村産業發展起來,百姓的生活逐漸富裕。
“村民們在基地務工一天能有50元的收入,一年下來,掙得多的僅務工收入就能拿到1萬以上。”文武村村主任陳李平高興地説道,“有了蔬菜基地,我們村去年已經實現脫貧。”
依靠産業實現脫貧致富的事例在鄰水還有很多。
4月9日,鄰水縣豐禾鎮林果村的脆紅李基地裏,20多位村民正忙著種南瓜。
豐禾鎮林果村地處五華山區,這裡土地貧瘠,村民收入少,是鄰水縣152個貧困村之一,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當地黨委政府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因地制宜,在林果村成片栽植脆紅李,讓昔日的荒山變成花果園,為村民開闢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2015年底,該村採取“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種植脆紅李1000余畝,發展脆紅李産業。該村貧困戶以土地入股,脆紅李實現收益後,合作社與貧困戶實行二八分成。
脆紅李3年挂果,4年進入盛産期,挂果前,村民如何增收?既要兼顧長期效益,又不能忽視當下的收益。在這樣的思路引領下,2016年,林果村引進了重慶涪陵榨菜集團旗下的黃丫丫果蔬種植場業主方春兵,出租脆紅李基地土地給他,分季節種植榨菜、南瓜、西瓜,以短養長。
榨菜、南瓜、西瓜,可為村民提供短期收入;等脆紅李進入盛果期則可提供長期收益。
鄰水縣城南鎮芭蕉村,過去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春暖花開,一片花海引來了萬千遊客,窮山溝從此走上了致富路。
鄰水縣石滓鎮花房村,一大片撂荒地種上了中藥材,帶給百姓致富希望。
依託本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産業斷窮根的例子在鄰水不勝枚舉。
據該縣扶貧移民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鄰水按照“三年攻堅、兩年提升、同步小康”的總體目標,以“四大類區、六大片區”為引領,建成“城北—柑子-觀音”山區特色效益農業、“城南芭蕉—花石”銅鑼山特色産業、“石滓—豐禾—袁市”綠色生態種養等“六大扶貧片區”,在152個貧困村統籌謀劃發展優質糧油、畜牧、經濟作物、水産、林竹、農産品加工、休閒農業等特色優勢産業,“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的發展格局逐步形成。
在産業扶貧思路的指引下,一個個特色農業産業園區、藥材種植基地、蔬菜種植基地、核桃種植基地在鄰水三山兩槽應運而生。
産業發展,百姓增收。如今鄰水的152個貧困村,村村有了致富産業,貧困群眾“造血”能力不斷增強。
“不用遠走他鄉,在家門口就能發家致富。”談起如今的好日子,鄰水縣觀音橋鎮六合寨村民汪榮直感嘆黨的扶貧政策好,自己趕上了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