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日,春光明媚,鄰水縣城南鎮芭蕉村的“同樂花海”,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賞花遊玩。

曾經,芭蕉村的村民都守著自家田地靠天吃飯。如今靠打造的花卉園,搖身一變成了“上班族”,當起了“小老闆”,開起了農家樂,賣起了土特産,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從繁花盛開的芭蕉村到李花賽雪的柑子鎮,從鬼斧神工的天意谷到千島迷離的大洪湖……一處處優美的景色吸引遊客前往,火爆的旅遊,也帶動了周邊的群眾吃上旅遊飯。

近年來,鄰水縣把脫貧攻堅和旅遊開發深度融合,科學規劃佈局,大力推進全域旅遊戰略,旅遊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旅遊項目建設全面推進,群眾收入不斷增加,旅遊産業成為脫貧致富的“綠色引擎”。

全域規劃

做強旅遊産業

鄰水境內獨特的“三山兩槽”地形地貌,孕育了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

然而,秀麗山川難掩經濟的窘境。鄰水縣作為省定的88個貧困縣之一,全縣有152個貧困村的78304人戴上了貧困的“帽子”。

面對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縣委縣政府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旅遊産業打造成為縣域經濟戰略性支柱産業,實現旅遊産業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

今年初,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建設旅遊強縣,實施旅遊項目建設大會戰,推進全域旅遊、全民旅遊,以旅遊為載體,達到增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的。

基於這樣的思路,鄰水按照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的要求,立足“三山兩河”“六區”,承接成渝兩地“雙核共振”,加快構建“全域旅遊”的大發展格局。

對天意谷、五華山等一批現有景區合理規劃、提升檔次,打造一批高端旅遊勝地。

主動融入華鎣山旅遊文化景區建設,編制《華鎣山東麓生態修復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抓好鄰水單元椿木坪至704、華鎣山東麓旅遊産業大道、西天特色場鎮、向陽橋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和城市近郊田園綜合體建設,高起點規劃建設華鎣山東麓城市“背景板”。

積極落實“旅遊+精準扶貧”模式,深入挖掘旅遊扶貧資源。科學編制了柑子—觀音鄉村旅遊總體規劃,石滓鎮中城寨村、西天鄉金鳳溫泉度假區項目編制旅遊規劃,完善涼山鄉跳溝村、玉霞坪鄉村旅遊項目旅遊規劃。

抓住扶貧開發的有利契機,大力實施旅遊強縣戰略,鄰水縣走出了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旅遊開發路子。

精心打造

迷人景區美如畫

“我們每年都要到五華山遊玩,現在交通更加便捷,景區的建設也是一天一個樣。”41日,來自鄰水縣城的遊客王俊華説道。

五華山景區是鄰水縣重點旅遊建設項目,項目投資8億元,充分挖掘五華古寨、五華山頂峰獅寨嘴等資源,與現代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産、鄉村民俗相互整合,是集康養、休閒度假等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路通了,景區美了,周邊的貧困村民也打起了旅遊的主意。有的流轉土地給業主發展産業,有的經營農家樂、賣農産品……景區給村民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收入。

事實證明,旅遊産業發展是最好的扶貧和富民方法之一,尤其體現在鄰水縣特殊的山區扶貧和鄉村開發之中。今年,鄰水縣堅持抓好五華山4A級旅遊景區建設,鞏固提升天意谷、禦臨河小三峽等景區檔次,大力推進重點旅遊景區建設。

柑子鎮岐山村、桅子村等6個村因地制宜建起萬畝李子園,柑子鎮打造成為農旅結合、林旅結合的旅遊扶貧示範區,打造出春賞花、夏品果的特色鄉村美景,讓貧困村成為景區,讓群眾樂享旅遊帶來的紅利。做活全域旅遊文章,創建旅遊扶貧示範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不斷提升鄉村旅遊綜合效益,切實幫助農民脫貧增收。目前,鄰水縣成功創建省級旅遊扶貧示範村10個。

深入挖掘民俗風情,圍繞生態民俗旅遊資源,在冷家鄉湯巴丘、城南鎮花石村九洞水、袁市鎮談家大院等地,對老房子進行除險加固、修舊如舊,改造成為鄉村旅遊民宿。目前,民宿達標戶23戶。

同時,各大旅遊景區景點也不斷完善遊客服務中心體系,製作旅遊標識牌,新建停車場、公共場所,安置垃圾桶,暢通通訊網路等。為滿足遊客的吃、住、行等需求,鄰水縣還積極推動餐飲、住宿、交通、購物等旅遊服務産業發展,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有收入,不斷拓寬增收渠道。目前,全縣有星級農家樂29家,鄉村旅遊合作社35個。

基礎提檔升級,景區煥然一新。如今,走進鄰水,猶如走進了一幅美麗的畫卷中。

物質精神雙豐收

對於貧困戶而言,家庭勞動力能夠實現穩定就業,有穩定的收入,是穩定脫貧的根基。

43日,甘壩鄉聯合村的七彩天驕牡丹園迎來了一波又一波觀光的遊客,鄉村旅遊的持續火爆,也讓不少貧困戶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聯合村9組貧困戶顏少雲年歲已高,妻子長年生病,種莊稼力不從心。他現在通過流轉4畝多土地給牡丹園,不但每年每畝有300元的土地流轉費,還長期在園區務工,從事鋤草、施肥等輕巧的活,一年有6000多元的收入。

    而在城南鎮芭蕉村花卉園門口設立的貧困戶免租攤位,真正讓貧困戶得到了實惠。芭蕉村7組貧困戶劉德勝説,“以前賣東西要趕車去城裏,現在就在家門口擺攤賣自家的雞蛋、白菜等農産品,每天能收入上百元。”

“花卉園帶動的不僅僅是一個村,其輻射作用更為明顯。”芭蕉村黨支部書記馮建喬説,花卉園惠及周邊的紅旗、花石等6個村近萬人增收致富。

鄉村旅遊的持續升溫,還吸引了外出務工的村民返鄉就業。芭蕉村9組村民劉強以前的收入主要靠在外打零工,工作既不穩定,收入也不高。返鄉後經過技能培訓,劉強在銅鑼山度假區成為一名廚師,每個月有穩定收入3000元。

旅遊,讓群眾富有的不僅是物質,精神也更為充實,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素質明顯提高。

“現在村民看到地上有垃圾,都會主動撿起來丟進垃圾箱,到處乾乾淨淨的,遊客才會玩得舒心,收入才會有保障。”芭蕉村村民陳雲珍説,“不僅是環境衛生變好了,村民的許多陋習也沒有了,逐漸養成了好習慣,形成了好風氣。”

如今,通過發展旅遊,群眾不僅生活越來越富裕,精神也越來越富有,旅遊産業讓不少貧困戶告別了“苦日子”、過上了“好日子”,感受著旅遊帶來的滿滿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