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2月21日訊(記者 尚陽 實習記者 喬玉)清清嗓子,擺好架勢,雖然沒穿戲服,解本明舉手投足卻依然韻味十足。眼波流轉間,婉轉動聽的即墨柳腔便已響起……

“柳腔是地方戲,只有用即墨的話唱出來才有味道,才稱得上正宗。”即墨區柳腔劇團副團長解本明在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説。

圖為解本明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現場演繹柳腔。中國網實習記者 喬玉 攝

兒時便與柳腔結緣

46歲的解本明是國家二級演員,曾獲山東省紅梅大賽一等獎、齊魯文化之星等稱號。5歲時,母親曾帶著解本明現場觀看過柳腔的演出,自此以後這種和著濃厚鄉音的旋律就一直“鐫刻”在解本明心中難以忘記。

童年時,解本明總喜歡站在墻頭上自己編詞演唱腦海中的柳腔旋律,撈起玉米須含在嘴裏,照樣也能扮個有模有樣的老生。“小時候唱的什麼詞記不得了,只知道每次唱起柳腔就很開心。”解本明説

回憶起如何與柳腔結緣,解本明總是感慨萬千。第一次知道劇團下來選拔招生的時候,他很害羞,擔心唱的不好丟了面子,説什麼也不想參加。“第二天中午回家,我坐在笆簍裏一邊曬太陽一邊等著母親做飯,突然小時候唱的柳腔溜到耳邊,我知道如果放棄這次機會日後一定會後悔,於是立即去劇團報名參加選拔。”解本明説。

之前解本明的鄰居一直稱讚他是個好苗子,早晚會進入柳腔劇團。“有時候想想真是一種難得的緣分”。解本明感嘆。

圖為春節期間大型現代戲《家風》演出現場,老中青三代演員同時上臺演出。中國網實習記者 喬玉 攝

只要觀眾喜歡再累也要堅持唱

自1986年加入柳腔劇團開始,解本明從未離開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節目等對戲劇産生了極大地衝擊,那時候願意坐下來靜靜看戲的人越來越少了。”解本明説。

1988年,柳腔劇團應國家要求改為歌舞劇團,一年中幾乎沒有機會表演柳腔。雖然那個時候劇團裏有地板、地毯,有專門的訓練場地,“可學的都是扭腰甩胯,唱不了柳腔,我就心裏不舒坦。”

“不過十年之後又開始回歸了,人們似乎看膩了電視裏的花花世界,又開始搬起馬扎坐到戲臺前聽鄉音咿咿呀呀的唱著。”這讓解本明很是欣慰。人民有需要,演員自然義不容辭。解本明和劇團的演員正式回歸到了他們熱愛的柳腔事業上。

他們坐過數九寒天中的車鬥,炎炎夏日時搭過戲臺,正月裏連演六十場累到臉色蠟黃,在臺上唱到嗓子化膿發不出聲音……“沒辦法,人不夠,我們只能頂著。雖然很累,可是風裏雪裏觀眾陪我們一起,他們不捨得走,我們必須唱下去。”也正是憑藉著這股熱愛,柳腔演員們一直堅持到現在。

圖為即墨第四實驗小學的孩子們在柳腔劇團進行培訓。圖片由即墨區第四實驗小學薛艷提供

傳承傳統文化必須注入新鮮“血液”

2006年,柳腔正式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也愈加重視柳腔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提供了專項撥款,還大力支援惠民展演,為劇團發展及柳腔的傳承推廣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010年,為了擴充人才,更好地繼承發展傳統文化,劇團面向即墨全市招收了20個孩子送去煙臺藝校培訓了三年,培訓結束後孩子們正式加入劇團進行訓練並參與演出,至今已五年多。

柳腔劇團青年團書記欒少傑向中國網記者介紹,目前劇團人數有了一定增長,基本是老中青三代一起擔綱演出,年輕一輩的比例基本也可以達到總人數的一半。與此同時觀眾群體也在慢慢“減齡”。

“要想保護、傳承柳腔文化,必須要讓年輕人加入進來。不只是青年演員,青年觀眾也很重要。目前劇團正在嘗試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並喜愛柳腔。”欒少傑説。

目前,即墨區柳腔劇團在劇場配樂上加入了大提琴等西洋樂器,更好地為戲劇烘托氛圍;戲劇形式上也增加了諸如柳腔小品、現代戲等多種不同模式。

“但無論如何,柳腔的根是不會變的。他的唱腔、音調,是地地道道的即墨特色,沒了這個就不是柳腔了。” 欒少傑説。

圖為即墨第四實驗小學的孩子們登上央視舞臺。圖片由即墨區第四實驗小學薛艷提供

此外,柳腔劇團還與即墨第四實驗小學、德馨小學等學校共同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選拔了一批有潛力的孩子送至劇團加以指導培訓,以推動柳腔的繼承與發展。

對於接下來的發展規劃,柳腔劇團團長張成林介紹説,2018年柳腔劇團計劃推出《即墨大夫》大型戲劇進行全國展演,用非遺柳腔講述即墨的傳統歷史文化,讓更多人聽到柳腔,聽到即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