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天剛濛濛亮,廣安市鄰水縣梁板鄉曙光村貧困村民李夥安來到自家的蔬菜基地,採摘新鮮蔬菜運往縣城市場。剛走到菜地,手機就響了起來,縣城的一家飯館向他預訂了50斤蘿蔔、20斤青菜。李夥安心裏美滋滋的,這些蔬菜已經為他帶來了近2萬元的收入。

走上了平坦的水泥路、建起了標準化蔬菜基地、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李夥安感慨地説:“能有今天的變化,全靠脫貧攻堅。”

作為全省移民大縣和脫貧攻堅四大片區之一,鄰水面臨貧困戶量大、面寬、程度深等共性問題,還擁有邊遠分散、底薄多災、脫貧返貧現象突出等個性問題。全縣有152個貧困村、6.49萬農村貧困人口、1.43萬城市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9.5%。

“再硬的骨頭也必須啃下,貧困必須消除,到2020年,鄰水要與全國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既是鄰水縣黨政一班人的決心,更是縣委、縣政府對全縣人民莊嚴的承諾。

近年來,鄰水縣立足“四大區域”、聚焦“五大重點”、實施“五大行動”,誓以決絕恒心和堅定毅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貧困地區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貧困群眾生産生活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截至2017年底,全縣累計脫貧59957人,貧困率下降至2.13%。

  如詩如畫的美麗農村。

立足“四大區域” 因地制宜摘掉窮帽

1月2日,記者沿著蜿蜒的公路盤旋而上,明月山沿途美景盡收眼底。鄰水縣石滓鎮中城寨村就坐落在明月山山麓,放眼望去,山地被平整得錯落有致,一棵棵果樹長勢喜人。然而,誰又能想到,兩年前,這裡還是雜草叢生的撂荒地。改變源於該縣探索的“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模式,有效地盤活了撂荒地,發展起致富産業。

“我們這裡屬於地質災害沉陷區,大片大片的土地撂荒,看著就讓人心疼。”中城寨村村主任胡建清説。為此,他和第一書記杜剛琢磨良久,最終採取權屬不變、集體經營、共同管理、全村受益的方式,村委會統一把撂荒地、荒山荒坡收歸集體經營,村集體提取産業收益的1%作為管理費用,99%由村民按土地面積、人口數量進行分配。同時,鼓勵土地規模化流轉,業主、村民、村集體分別按土地收益的7:2:1比例分成。如今,該村建成黃梔子基地200畝,車厘子、黃金梨、翠冠梨基地150畝,黃花梨、獼猴桃、脆紅李基地300畝,發展規模200隻以上的山羊養殖大戶2戶,帶動貧困戶發展山羊養殖100余只……一系列産業,有效地促進了村民增收致富。

鄰水縣貧困村主要分佈在水淹區、二環山區、旱山區、地質災害沉陷區“四大區域”,針對四大貧困區域的不同特點,該縣建立起貧困村脫貧攻堅多元模式。

以中城寨村為例,該村地處明月山脈,是地質災害沉陷區,撂荒地嚴重。針對該村實際,探索出“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模式,有效地盤活了撂荒地,發展起致富産業。

在鄰水,像中城寨村一樣的地質災害沉陷區涉及貧困村36個、貧困人口1.3萬餘人,因煤礦開採、地質沉陷滑坡等原因造成生態人居環境差、群眾生活困難。主要通過生態修復和退耕還林等,發展適度規模畜牧業、經濟林木、木本油料等産業,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妥善解決生産就業,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旱山區涉及貧困村31個、貧困人口近1.9萬人,飲用水問題突出,農田水利設施滯後。主要通過興修蓄水設施,集中解決群眾生産生活飲用水問題,發展臍橙、茶業、伏淡季水果、生豬、草食牲畜等産業促脫貧。

二環山區涉及貧困村48個、貧困人口2.7萬餘人,荒山荒地多、基礎條件差。主要通過發展山地特色農産品,種植綠色蔬菜和生態經濟林,發展牛羊等養殖業和生態旅遊業,幫助群眾脫貧致富。

水淹區涉及貧困村37個、貧困人口近2萬人,因洪災、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發,耕地面積持續減少,群眾生産生活困難突出。主要通過大中型水庫後期扶持項目,修建完善庫區基礎設施,積極引進城市工商資本,發展適度規模小家禽和水産養殖等産業,帶動庫區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同時,鄰水縣還著力打造“柑子—觀音”特色效益農業、“城南—梁板—九峰—合流”銅鑼山特色種養、“甘壩—牟家—西天”生態旅遊、“高灘—禦臨—九龍”工農互動等“六大扶貧片區”,樹旗幟、立標桿、做示範,輻射帶動全縣貧困區域均衡發展、連片推進、同步脫貧。

  扶貧産業大發展。

  貧困村民在藥材基地務工。

聚焦“五大重點” 靶向施策斬斷窮根

鄰水縣城南鎮芭蕉村,通村路像一條黑色玉帶在銅鑼山蜿蜒盤旋,昔日貧瘠的土地上,如今已經栽種了花草果樹,放眼望去,冬日晨霧下的芭蕉村,倣如一幅山水畫。

而今,鄰水的152個貧困村,像芭蕉村一樣也正悄然發生著變化。

這一可喜變化源於鄰水聚焦“五大重點”,靶向施策抓脫貧。

——産業就業促進增收。目前,鄰水已打造柑桔、菜蔬等萬畝特色産業園7個,發展農村電商服務點122個,培育農産品品牌461個,“一村一品”格局和“三山兩廊”鄉村旅遊示範帶初步形成。探索推廣“個人入股+集體統管+按比分紅”“村集體+農戶+業主”等利益聯結機制,形成龍頭企業“承包代理、入股返利”或“託管保底、合資兜底”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脫貧模式,涉及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加大村集體經營管理公司等新型農業主體培育,確定“10+50”試點村及帶動村,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搭建貧困戶與機關食堂、餐飲企業産銷平臺,

探索優惠價回購、畜禽寄養等“以購代捐”的“零風險”種養模式。實施“六大就業扶貧行動”,提升貧困戶“活血造血”功能,確保有勞動力貧困家庭至少1人就業。開發道路維護、生態護林等公益崗位解決貧困群眾就業1334人,縣域園區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5000余人。通過財政貼息,推行“小額信貸+創業培訓”模式,發放信貸資金累計3.53億元,幫助8590余戶貧困家庭自主創業。

——政策兜底築牢底線。彙編生活保障、殘疾扶持等“七大精準到戶政策”,全部落實到村入戶,完整兌現。建立愛心超市、愛心服務站,對缺吃少穿的特困戶和因災因病或臨時性突發意外返貧的貧困群眾免費提供糧油、衣物等,對喪失勞動能力、年老體弱、臥床不起等貧困群眾,提供低保兜底、特困供養等政策兜底幫扶,低保兜底1194戶2044人,實現扶貧線和低保線“兩線合一”。

——改舊建新保障安居。所有貧困戶住房建設做到規劃設計、材料採

購、建設施工、品質監管、補助標準等“八統一”,建立了全縣農戶住房資訊庫,分批實施解決貧困戶住房問題,實現住有所居、居有所安。2017年,鄰水實施C、D級危房改造1534戶、地質災害避險搬遷11戶,完成易地扶貧搬遷567戶,打造幸福美麗新村60個。

——織網提標保障就醫。構築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簽約服務管理、重病兜底保障“三道防線”,織密愛心基金、衛生扶貧救助基金,新農合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脫貧保險,常見疾病救助、重大疾病救助、慢性疾病救助、民政低保醫療救助等“2+3+4”健康扶貧九道“防護網”,確保貧困群眾縣域內住院治療和慢性病門診醫療費用個人支付控制在10%以內。

——全程幫扶保障就學。做到貧困家庭適齡兒童義務教育“零遺漏”“零輟學”,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實現幫扶救助全覆蓋。2017年,共資助學生44509人次、發放資金5016萬元,其中,教育扶貧基金救助學生368人,發放救助金87萬元。

  成片産業發展為貧困村帶來新希望。

  書法愛好者為貧困戶寫春聯。吳淩 攝

實施“五大行動” 常抓不懈逐夢小康

1月2日,鄰水縣委宣傳部幹部職工來到該縣石滓鎮六角村、長龍村、大步口村、石興居委會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走訪幫扶對象,為他們送去了盆子、洗衣液、牙膏、肥皂等生活用品。在走訪中,大家對環境衛生做得差的幫扶對象進行了教育引導,並幫其打掃衛生,讓其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在發現六角村李水河、何應修、何友林家存在飲水難問題時,立即協調村上幫助解決……一系列的工作,得到了幫扶對象的一致好評。

在鄰水,每一個貧困戶都有相應的幫扶責任人,他們在脫貧攻堅中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結對幫扶,只是鄰水縣實施五大扶貧行動的縮影。近年來,該縣在扶貧領域強力推進“五大行動”,讓貧困村舊貌換新顏,讓貧困戶逐步脫貧致富。

——結親結對幫扶行動。按照全域、全程、全面的要求,實行“一對一”“一對多”幫扶,做到每個貧困村有1名縣級聯繫領導、1個駐村工作隊、1個幫扶聯繫單位,每個貧困戶有1名幫扶責任人。針對致貧原因,對貧困村、貧困戶實行精準幫扶,做到不脫貧、不脫鉤,扶貧對象不達標不撤隊、不走人。

——黨建示範行動。以黨建工作引領帶動,強化貧困村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增強村黨組織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選優配強貧困村帶頭人,全覆蓋選派貧困村第一書記,把村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的戰鬥堡壘。

——深化農村改革行動。深層次推進農村改革,充分挖掘農村發展潛力,最大限度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有效盤活農村“沉睡”資本,使産權變為資産,解決貧困群眾發展資金投入問題,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和發展能力。

——社會力量扶貧行動。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平臺,暢通扶貧助困渠道。引導社會組織開展扶貧募捐、公益服務,動員在外鄉友反哺家鄉、定點扶貧。完善並落實社會參與扶貧開發優惠政策,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互為支撐,引領全社會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

——新風塑造行動。綜合整治農村環境,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美化綠化田園村落,改善人居環境。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實施“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文明新風創建等活動,引導村民完善村規民約,規範農村管理,增強農民群眾踐行社會主義道德規範自覺性,展現群眾新精神新風貌。全面改善貧困村貌,大幅提升貧困群眾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