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12月20日訊(記者 金慧慧)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廣東省委宣傳部主辦、廣州大學承辦的“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研討會12月19日在廣州舉行。
本次研討會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權內涵”“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願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交流。
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全國高校和人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50余人參加會議。與會代表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國人民各項基本權利的保障水準不斷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
提升司法保障水準 確保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最高人民法院副巡視員、高級法官李曉發言時指出,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如何更好保障人權。以前律師在法庭上念證人證言,現在證人要出庭作證,警察、偵查人員、鑒定人員也需要出庭,經過控辯雙方的交叉訊問,李曉説,所有事實都要在法庭上查清楚,最後法院裁判也要在法庭上進行,確保案件經得起法律檢驗。
李曉介紹説,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法院依法糾正呼格吉勒圖案、聶樹斌案、陳滿案等重大冤錯案件37件61人。最高人民法院就健全防範刑事冤假錯案工作機制出臺指導意見,要求對於定罪證據不足的案件,依法宣告被告人無罪,不得降格或者變通作出“留有餘地”的判決。2013年至2017年9月,人民法院共依法宣告4032名被告人無罪。確保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對於冤錯案件的受害人,最高人民法院不斷完善辦理刑事賠償案件的相關司法解釋,規範精神損害撫慰金裁量標準,發佈國家賠償指導性案例,充分發揮國家賠償的權利救濟職能。呼格吉勒圖案、聶樹斌案、張氏叔侄案等一系列冤錯案件的受害人及其近親屬及時獲得國家賠償。2013年至2017年6月,各級人民法院受理國家賠償案件20027件。
而對受到侵害但無法獲得有效賠償的刑事案件被害人等,最高人民法院會同有關部門,發佈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給予經濟資助,幫助其擺脫生活困境,對符合條件的救助對象,及時發放救助資金。2014、2015、2016年,中央與地方安排的救助資金總額分別是24.7億、29.4億、26.6億,共有26.8萬餘名當事人得到救助。
以人民為中心 保障全人群全週期健康權
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副司長米鋒在研討會上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將中國健康事業發展的卓越實績譽為“發展中國家的典範”;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構認為,中國只用了富裕國家一半的時間,實現了全民健康覆蓋,成就令人矚目。
他列舉了五年來我國醫療衛生方面的成就:破除以藥補醫,取消了實行60多年的藥品加成政策;家庭醫生從無到有,覆蓋了超過4.3億人;開展首批國家藥品談判,慢性B型肝炎和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救命藥價格下降超過50%。中國每人平均期望壽命從2009年的74.8歲提高到2016年的76.5歲,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覆蓋城鄉,大病保險制度惠及10億多居民;公共衛生安全防控屏障織密加固,經受住了傳染病疫情的嚴峻考驗;百姓看病就醫負擔明顯減輕,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比重降到近20年來最低水準。
米鋒還表示,“讓貧困人口看得好病、讓基本醫療有保障”是保障貧困人口健康權的重要一環,為此,各部門共同努力實施了健康扶貧工程。截至2017年10月,健康扶貧工程已分類救治360萬貧困患者。
脫貧攻堅:中國對世界人權事業的重大貢獻
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夏長勇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我國減貧事業發展最快的五年,這個成就不僅使我國的人權事業有了極大進步,而且為國際人權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夏長勇介紹説,十八大以來,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年均脫貧1300萬以上。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截至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7%,居住在鋼筋混凝土房或磚混材料房的農戶佔到57.1%,使用管道供水的農戶達67.4%;自然村通電接近全覆蓋,通電話比重達到98.2%,道路硬化達到77.9%,上幼兒園和上小學便利的農戶分別達到79.7%、84.9%,91.4%的戶所在自然村有衛生站;社會保障水準明顯提高,覆蓋面持續擴大,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有28個貧困縣率先脫貧摘帽。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國已有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聯合國《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中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扎牢社會保障安全網
人社部國際司副處長李緋夏在研討會上表示,從人權事業的角度來講,人社工作是非常接地氣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人社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創業,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推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取得一系列新成就,進一步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李緋夏指出,十八大以來,我國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失業率始終保持較低水準,2016年末為4.02%,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2013年-2016年,累計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258萬人,連續4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
她還介紹説,中國社會保險覆蓋範圍從城鎮擴大到鄉村,從國有企業擴大到各類企業,從就業群體擴大到非就業群體,編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推動世界社保覆蓋面拉高11個百分點。在2016年舉辦的國際社會保障協會第32屆全球大會上,中國獲得“社會保障傑出成就獎”。
此外,我國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長足進步,技工教育實力不斷增強。國家層面建設476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594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到2016年底,全國高技能人才達到4791萬人。在今年10月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我國的金牌、獎牌和團體總分均居首位。
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 融合教育快速發展
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教授劉璞指出,殘疾人受教育權的保障程度是衡量一國人權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殘疾人教育事業取得了較快發展,各項法律政策紛紛出臺,政府資金投入明顯增加,殘疾人入學率得到顯著增長,義務教育普及水準顯著提 高,融合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期,職業教育比重加大,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願望不斷增強。
2013年至2016年特殊學校從1933所增加到2080所,增加了147所,增長了7.6%。劉璞表示,這為殘疾人入學機會的增加提供了便利。截止2016年,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在校生數達49.2萬人,比2013年增加了14.2萬人,增長了33.7%。截止2016年底,視力、聽力、智力三類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已經達到了90%以上。
劉璞在調查研究中還發現,2012年至2016年,在義務教育階段,殘疾人隨班就讀人數和普通學校附設的特教班人數的比例佔殘疾人教育的比率總體超過了50%。她認為,這説明我國殘疾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並非是隔離的特殊教育學校,融合教育已經成為殘疾人教育的主要方式。
劉璞同時也指出,我國的殘疾人教育保障事業在各級各類教育中仍存在著薄弱環節,她建議從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專項督導;健全殘疾人教育經費投入機制;規定“零拒絕”原則;加大資源班建設、完善送教到府服務制度;完善特殊教育教師資格、培養、培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