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涵養區,鄰水縣切實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突出親水生態、回歸自然特色,實施大規模綠化鄰水行動,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近年來,該縣以“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示範區”為目標,科學編制規劃,圍繞縣城、城郊、重要通道、“三山兩河”等重點區域紮實開展鄉村造林增綠、山體生態修復、交通廊道添彩、生態保護、江河湖庫防護、城市森林提升“六大行動”,全力推進綠化鄰水工程。
實施鄉村造林增綠行動。深入推進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僅2017年就完成育苗500余畝,新建鄉鎮義務植樹基地45個約5600畝;同時,在觀音橋鎮倒朝門村、興仁鎮豐隆村分別打造500畝、300畝的縣級義務植樹基地各1個,在甘壩鄉聯合村高標準打造500畝的市級義務植樹基地1個,完成全民義務植樹120余萬株,全縣參加義務植樹人員17.1萬人;在袁市鎮增産、石河、天華、崇石等村開展農田林網建設,栽植香椿2000畝;在城北、觀音橋、柑子、護鄰、壇同等鄉鎮發展特色産業1051畝,發展庭院栽植經濟果樹1230畝。
實施山體生態修復行動。認真編制並實施華鎣山東麓生態修復保護利用規劃,對華鎣山系的華鎣、甘壩等10個鄉鎮內的工礦廢棄地進行綜合治理,在華鎣山山體破壞區實施生態修復人工造林700畝,在華鎣鄉、城南鎮、九峰鄉、柑子鎮人工造林2013畝,極大地改善了華鎣山東麓生態環境。
實施生態保護行動。通過簽訂責任書、明確管護人員、設立標識標牌等措施,常態化管護生態公益林62萬畝,兌現集體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574萬元,退耕農戶管護退耕還林11.6萬畝。
實施交通廊道添彩行動。今年以來,全縣投資885萬元在42個鄉鎮紮實開展了道路綠化工作,在國省鄉村道路植樹412.6公里,重點打造了鄰墊高速公路縣城南出口—西出口、柑子—觀音扶貧環線、210國道趙家橋—關門石水庫、省道304線關河—石滓大橋段以及西環線道路綠化。
實施江河湖庫防護行動。投資550余萬元,對九龍、長灘、涼山、黎家4個鄉鎮內大洪河流域海拔294米以下宜造林區域進行綠化,栽植池杉、意楊等苗木3534畝,對大洪河流域海拔294米以上42公里河岸進行高標準打造,栽植竹柳、池杉、意楊等大規格苗木2550畝。投資350萬元,對合流、四海、椿木、壇同4個鄉鎮內禦臨河河岸1580畝進行造林綠化。
實施城市森林提升行動。投資450萬元對縣城西環線10.942公里環線外20米至100米進行森林背景板打造;對城區綠化苗木進行查漏補缺補植補栽;啟動縣城西部新城公園的苗木栽植;投資350萬元對高速路城南、西出口兩邊饅頭山進行高標準的園林綠化,成片綠化完成15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