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城市工作,先後召開了城鎮化工作會議、城市工作會議,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城市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為做好城市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對如火如荼的城鎮化形式,忠縣在十四屆縣委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提出“堅持以人為核心,港産城融合,全力以赴加快建設特色中等城市”的目標。忠縣縣委書記賴蛟表示,這不僅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也是忠縣提升區域競爭力,全面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對此,忠縣提出了高標準的建設要求,制定了全面執行的規劃方案,安排部署了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城市工作。

從古至今,忠縣人民臨水而居,城市因水而興。

近20年,忠縣搶抓三峽移民遷建機遇,不斷推進城市向紅星、香山、白公等區域拓展,縣城建成區擴大到16平方公里,縣城常住人口超過20萬人,已達到小城市規模。

面對大好的發展形式和全國城鎮化持續推進的宏觀歷史背景,忠縣縣委、縣政府立足縣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的“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戰略定位,按照“一江兩岸三片區”城市規劃,加快推進烏楊新區、臨港新城建設,積極推進忠州老城改造,全力打造40平方公里、40萬人的“詩意山水·活力港城”特色中等城市。

建設特色中等城市的總體目標是“兩個建成”,即到2021年基本建成特色中等城市框架,到2025年全面建成特色中等城市。具體目標是,到2021年,“一江兩岸三片區”城市骨架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32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0%,全縣地區生産總值達到500億元;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4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4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5%,全縣地區生産總值達到800億元。

忠縣作為一個擁有102萬人口的大縣,建設中等城市既是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特色産業發展的強力引擎,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更是百萬忠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期盼。

按照忠縣第十四次黨代會的要求,忠縣必須搶抓新型城鎮化機遇,加快建設臨港新城、烏楊新區,改造忠州老城,構建起特色中等城市框架。

拉開城市骨架。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科學佈局生産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完成《城鄉總體規劃》修編,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多規融合”。配套完善忠州老城功能,大力推進烏楊新區開發、臨港新城建設,拉開“一江兩岸三片區”城市骨架,力爭到2025年構建起40平方公里、40萬人的特色中等城市。

建設臨港新城。大力推進基礎開發、功能開發、形態開發,加快建設港口物流區、産業發展區、商業居住區三大功能區,打造12平方公里的臨港新城。按照“前港中倉後園”思路,開發建設新生港,著力完善鐵公水集疏運體系,同步推進新生港物流園區建設,以貨物的大進大出,帶動人口大進大出、資金大進大出和數據大進大出。堅持以港興城、港城互動,把新生鎮納入臨港新城總體規劃,全面啟動以銀山片區為主的臨港新城開發,使其成為縣城疏減人口和新增人口的主要聚居區,成為生態環境好、居住舒適度高、公共服務優的宜居示範區。

開發烏楊新區。按照産城融合的發展理念,把烏楊鎮納入新區總體規劃,合理佈局産業集群,配套完善各類設施,努力建設産業基礎夯實、功能設施完備、生態環境優良的烏楊新區。加快園區道路、場平、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建設標準廠房,為企業“拎包入駐”創造良好條件。到2021年,新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6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00戶以上,實現産值500億元以上。在確保産業發展的基礎上,完善居住、教育、科研、醫療、文娛、休閒等功能,提高宜居宜業水準。

改造忠州老城。完善城區對外交通設施,加快井二橋、玉溪三橋、水(坪)普(樂)路、忠縣至石寶沿江快速通道等建設。改善城市居住環境,加快推進棚戶區、危舊房和老舊小區改造,改擴建一批小舊廣場、公園、遊園。完善城區配套設施,加快推進道路、供水、供電、供氣、通訊、垃圾處理等設施建設。配套城區停車樓(庫),努力緩解交通擁堵、停車難等問題。加快美麗濱江建設,完成州屏污水處理廠搬遷,加快縣城蘇家段、銀山段等沿江綜合整治,構築濱江親水空間。

彰顯城市特色。注重近期與遠期、功能與形態、內部與外部、地上與地下的關係,注重對城市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管控,注重山、水、城、橋、島、岸、文化等元素有機融合,打造既有半淹縣城特色,又能展現忠義人文精神,具有現代城市功能的特色中等城市。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將“忠文化”作為城市之魂魄,升級改造一批體現“忠文化”、三國文化、移民文化內涵的標誌性歷史街區、公共建築、文化長廊。積極推進忠州老城風貌改造,注重保留半淹縣城風貌,加強東門、蘇家梯子等體現忠縣特色的古建築修繕保護,保存古忠州和三峽移民記憶。抓好景觀園林和景觀燈飾建設,搞好城市重要節點的凈化、綠化、美化、亮化。新城開發要注重建築形態及色調搭配,力求外形美觀、色彩協調、大氣厚重、賞心悅目,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的城市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