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在收穫季節點燃新的、更大憧憬和希望,于砥礪奮進中激揚新的、更大信心與豪邁——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提出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行動綱領,給古老中國書寫宏偉壯闊、振奮人心的秋天故事。
在這金秋時節、歷史時刻,本報記者分赴大江南北,走進田間地頭、街道社區、工礦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真情記錄人民的冀望期盼,用心感受黨心民心的交融共振,悉心聆聽心聲伴奏的前進足音。從今天起,本報推出《十九大時光》專欄,為您展示這一“秋天故事”的動人篇章。
黨的十九大召開在即,江南江北、大街小巷、田頭車間……處處可見忙碌身影,奔富的腳步不停歇。在這收穫的季節,人們熱盼十九大,希望盛會為國家發展大計帶來更全面的頂層設計,也為百姓送來更多富民方略。
記者 王世停發自——
“萬元戶”之鄉:緊跟中央再掘“富民泉”
老山腳下,浦口區湯泉街道。上世紀80年代初,泉東村四組村民徐金生不種稻麥種苗木,率先發家致富,成為南京首個“萬元戶”。
“你們再晚來一腳,我就到苗圃去挖苗了!”10日下午3時,陳莊村社區前程苗木合作社社長程啟仁説,10月正是挖苗移栽好時節,節後訂單接個不停,一個星期要發5車苗木。湯泉是苗木之鄉,栽種億株雪松,一棵5年苗賣200元錢,整個街道就是一座“綠色銀行”。説到收入,老程舉起手比畫:“去年銷售超1000萬元!”
“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了人們思想,湯泉人因地制宜種起苗木,丘陵荒坡地變成高産田!” 程啟仁説,幾十年來,市場風風雨雨,苗木産業也有過低谷。自“生態文明建設”寫進黨的十八大報告,苗木經濟趁勢而上,又迎來一波市場黃金期。
“生意再忙都要看十九大開幕式!”苗木電商女能人吳雲説,事實證明,跟著黨的政策走,才能又好又快富起來。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扶持農村電商,當地一大批傳統苗木經紀人成功轉型網店“掌櫃”,足不出戶賣苗木,坐家裏玩轉全國大市場。
“富民不能靠‘一條腿走路’,我們正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溫泉旅遊度假區,要把特色溫泉資源轉化為‘發展泉’‘生態泉’‘富民泉’。” 湯泉街道黨工委書記林雲説。聚焦富民,湯泉的“難點”在於産業結構單一,苗木市場價格波動對富民增收影響較大。
環抱百里老山,坐擁溫泉資源,湯泉聯手世界溫泉及氣候養生聯合會,高起點規劃打造溫泉旅遊度假區。重點發展大文旅、大健康産業,最近一年多先後引進項目近300億元。到了項目成熟期,每年將吸引遊客800萬人次,直接解決就業1.6萬人。
“不但黨員幹部要收聽收看十九大,普通群眾、大戶能人都高度關注十九大。我們期盼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有新的謀劃,指引基層打通‘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通道,讓湯泉涌現更多的‘百萬元戶’‘億元戶’。”林雲説。
記者趙曉勇發自泰興市分界鎮——
發“洋”財的老區菜農:惠農政策打通富民瓶頸
11日,黃橋老區泰興市分界鎮七賢綠花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伯元,一邊挨家挨戶分發甜豌豆種,一邊把好消息帶給村民:“到如皋去了好幾次,國慶節期間講定了,明年增種長壽菜、黑塔菜。”
在時垡三組陸金芳家門口,陸金芳又一次欣喜地説起國慶節前的甜豌豆交易量返還獎勵。原來,她家收穫甜豌豆6000多斤,合作社按一斤獎勵一毛錢,又多分了600多元。
“春種甜豌豆、秋種綠花菜,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合作社監事長李興邦説。這幾年,惠民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合作社讓利種植戶,一年兩次發放獎勵給社員,交易數量越多獎勵越多,為的是把生産規模做得更大,讓社員的口袋更富。
分界鎮是全國最大的甜豌豆生産基地,一到收穫季節,全國客商雲集。綠花菜合作社現有核心成員123名,種植覆蓋周邊3個鄉鎮、18個行政村,面積超過上萬畝。
“黨的十八大以來,是農民合作社發展的‘黃金時代’。”吳伯元説,5年來,合作社迎來全面的優惠政策、財政支援、指導服務,拓展新的機制,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合作社的甜豌豆、西蘭花遠銷東南亞、歐美市場。農民收益步步攀升,僅甜豌豆種植收入從2000元增至7000元。
現在的黃橋老區,只要手腳勤快,人人都能在家門口掙錢。在合作社門外,每天天不亮就有人排隊等工。去年,僅切綠花菜、剝毛豆、加工香蔥、剪菜苔這些環節,就給當地農民帶來200多萬元收入,最多的一天超過500人來打工。
“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吳伯元説。隨著生産規模的擴大,深加工、建廠房等提上議事日程,國內高端市場也亟待開拓,但資金、土地是最大的瓶頸。他期待更好的惠農政策出臺,同時真正落到實處,讓更多的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記者王 岩發自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景區——
掘金”採煤塌陷地:推動生態富民進一步融合
5年前,賈汪區潘安湖從徐州最大的採煤塌陷區變身“後花園”,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徐州生態文明建設的典範。如今,即將進入“十九大時間”,當地百姓更多了綠色創富期盼——告別煤礦,在曾經的塌陷地裏挖出更多“金礦”。
“開船啦!”11日上午,27歲的景區船娘朱雪寧登上畫舫船,開始一天的忙碌。在6000畝潘安湖上,她帶著遊客轉上一圈,要用半個多小時。抬眼望去,湖岸一片蔥郁。“我每天一邊欣賞風景,一邊把錢掙回了家。”忙時,朱雪寧每天要在湖上跑七八趟,每月工資近3000元。
朱雪寧一家和附近很多百姓一樣,曾經是“礦裏人”。父輩們當礦工,工作辛苦,待遇不高。後來關了礦,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緊巴巴。朱雪寧嫌棄村裏環境不好,跑到無錫打工。後來,潘安湖打造景區招人,她第一時間回來了,就不願再走。
朱雪寧趕上了好時候。黨的十八大吹響賈汪綠色轉型的衝鋒號,曾經荒蕪的潘安湖通過生態修復,成為國家4A級景區。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這裡每天最多迎來10萬觀光客,帶動周邊3000多名村民就業、創業。朱雪寧説,她的嫂子現在景區開觀光車,大伯一家開特色菜飯店,全家人都期盼,十九大後能推動生態和富民進一步融合,讓大家依靠這片山水奔小康。
潘安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李孝民説,靠著優良環境引來金鳳凰,目前與國內大型地産集團達成合作意向,進行旅遊深度開發;建設大學城,打造科教創新區,將進一步打通百姓“雙創”富民的通道。
“綠色發展讓我們嘗到甜頭,在十九大即將描繪的新藍圖上,我們將用一支綠筆,繼續畫出美麗圖景,實現百姓的富民心願。”潘安湖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吳瓊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