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社會建設藍皮書:2017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在京舉行。中國網記者 董小迪 攝

中國網新聞9月21日訊(記者 董小迪)隨著中國城市化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發展,“流動老人”成為流動人口中的一個重要群體。國家衛計委發佈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指出,流動老人佔流動人口總量的7.2%,整體呈增長態勢,照顧晚輩、養老與務工、經商成為老人流動的三大原因。

9月21日,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了《社會建設藍皮書:2017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藍皮書在對北上廣深四座超大城市的流動老人進行分析後指出:北上廣深流動老人的家庭化流動特徵突出,其中因照顧孫輩而流動的流動老人佔比最大,達到35.2%,其次是因養老而流動的流動老人,佔23.1%,再次是因照顧子女而流動的流動老人,佔19.2%。

此外,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仍未退出勞動力市場,務工經商成為14.5%的老人流動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廣州和深圳,過半數的老人都因為照顧孫輩而流動,因照顧子女流動的比例相對較低,分別為3.4%和12.8%。相比起來,京滬兩地因照顧子女而流動的老人比例明顯高於另外兩個城市,分別為18.8%與21.0%。

從四地的整體情況來看,離退休金、家庭供養和勞動收入為流動老人的主要經濟來源。雖然超大城市流動老人的經濟水準相對較高,但在生活來源上卻主要依靠自身的退休收入與勞動獲得。

藍皮書還指出,由於高血壓或糖尿病患病率較高、社區體檢參與度低等原因,流動老人的健康存在潛在風險。且10%以上的流動老人在流入地沒有朋友,缺乏社會支援。

因此,北京工業大學首都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協同創新中心、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李升指出,為了持續、穩固地保障流動老人的晚年生活,流動老人需要來自家庭與社會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