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光寺位於巴岳山後山之巔玉峽新田村,距銅梁區城南10千米,佔地面積二千三百平方米。地勢雄傑,巍峨蔥蘢,為川東之寶剎,也為銅梁區第一批區級文化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慧光寺始建於明朝,明末遭火燼毀,清康熙時重建,以後乾隆、嘉慶、同治年間均進行過維修。如今寺內正殿有刊碑刻錄,題記留有:乾隆三十六年(西元1771年)辛卯歲維修功德碑;大清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維修碑記。正殿內供奉的觀音、文殊、晉賢三尊巨大佛像,人稱“三世佛”,建造年代久遠,全身穿金,卻絲毫無損。寺內現有的正殿、東西廂房,後觀音殿等石木結構建築,均為清同治年間建築,曆盡滄桑,仍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尤其是建築屋脊——神龍翹尾,栩栩如生,獨具特色。在觀音殿左後山崖上還有一石窟,窟高2米,寬3米,進深2.5米,窟正中壁上刻一睡佛,匠心獨韻,惟妙惟肖。石窟上方的山崖巨石上刻一“佛”字,為清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仲冬月住持僧飲山題。佛字高1.3米,寬1.1米,字體行書,蒼勁有力。此外,寺內尚存有多棵珍稀古木:寺前兩棵高大的銀杏樹,高達25米,胸圍0.8米,樹齡約為300多年;正殿後右一棵古羅漢松,高約15米,胸圍0.48米,樹齡約300多年,均為慧光寺歷史悠久的實物見證,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及觀賞價值。

燃燈佛

燃燈佛

燃燈佛在巴岳山慧光寺裏面,是巴岳茶廠五隊職工1983年挖菜土時發現,個別人要打爛,幸被多人組織,最後通過銅梁文物普查小組收藏在博物館,並被耿寶昌、楊伯達、朱嘉晉等國家文物鑒定專家組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在龍樹的《大智度論》中説,當燃燈佛出生的時候,正值夜班,但奇怪的是出生當時周圍一片光亮猶如白晝,由此父母給他起名為“燃燈”。“燃燈”有傳續佛法,照亮無明黑夜等佛法寓意。也許這正是慧光寺歷百劫而續存的最好解釋。

三世佛

三寺佛-慧光寺  

三世佛1

慧光寺正殿三尊大佛,稱為三世佛,這三世佛有兩種説法,一是依『三世』原本時間意義劃分過去、現在佛與未來佛、此為前三世;另一種是按地域劃分為勢力範圍,是指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的阿尼陀佛,此為後三世。『世』指個體一期生死的時間跨度。三世也可以説前三世、現世、未來世,或前生、今生、來生。慧光寺的三世佛、塑于明朝,到今天已有五百多年,經歷劫難,保存完好。文革爆發,砸廟宇,毀佛像,因茶廠之前已編織夾墻,掩藏三世佛,雖歷銅梁兩派武鬥,但有驚無險。1972年後茶廠五隊職工又將武鬥期間損壞的夾墻修復。改革開放,三世佛重見天光。據稱當年重慶羅漢詩欲將三世佛請到渝中半島,因交通不便而未遂。新世紀初,茶場將慧光寺移交給新田村,後者投資維修。而今三世佛像結跏跌坐于蓮臺,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細錦為帶,相貌莊嚴,身光遍耀,惠澤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