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岳寺位於巴岳山寨子坡半山隅,為銅梁區第一批區級文化保護單位。其佔地五千余平方米,後依香爐峰,林木蓊蔚,雲封霧鎖,鳴泉飛瀉;前臨巴岳水庫,碧波盪漾,水光山色,相映成趣。據史料及寺中碑刻考證,巴岳寺始建於晚唐,為宣密院,宋為普門寺,明永樂六年(西元1408年)皇帝敕封“川東第一古剎”。後經歷朝修葺和改建,而成今之規模。整個建築為依山拾級而建,中軸線上依山建山門,三官殿,靈官殿,鐘鼓樓,大雄殿,藏經樓,各殿兩側建有廂房,形成多重天井,呈四合院佈局。其中鐘鼓樓,藏經樓均為清代建築,石木結構,保護較好,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鐘鼓樓正中有沉香木根雕“九龍戲珠”屏,長2.5米、高1.8米,為清光緒年間藝術珍品。藏經樓(現為觀音殿)前為花臺,台中有古三色茶花,人稱“三學仕”;“九蕊仙茶”,紅白各一株,紅的名叫“仙跡醉月”,白的名叫“玉蕊含嫣”,均為罕見名貴樹種。還有古羅漢松一棵,今取名“狀元木”,為銅梁八景之一。傳説此樹每年結果多少,區裏就要考取多少功名,區志記載為“木蓮呈瑞”。殿後側有玉版泉,“玉版鳴泉”也為巴岳八景之一,明工部尚書李養德詩曰:泉分自雲竇,其乳可長生,金沙激玉版,莫作堅白鳴。相傳長飲此水,可延年益壽。寺右岩壁上有一古松,幹粗三人合圍,達1.2米,高達30余米,挺撥秀立,老枝垂斜,下向遊人,亦猶巴岳寺之迎客松。此外,巴岳寺前有古銀杏,古羅漢松,古黃桷蘭,寺內九蕊名茶,三色茶花,古碑、楹聯、太極球,都為巴岳寺歷史悠久的實物見證,極具科學研究及觀賞價值。

C-63盤龍寺摩崖石刻千手觀音像

巴岳寺左下50米處小溪傍留有岩石題刻:“民國二十八年十月日機轟炸銅梁,肆虐後方,區正誼中學避日機轟炸遷校巴岳寺課業,校長張濤齋題,葉化成書。”題刻共長1.9米,寬1.7米。為民國二十八年(西元1939年),抗日戰爭期間,日機轟炸銅梁,區城正誼中學遷校巴岳寺行時所提。為1985年銅梁區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