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來暑往、冬去春來……在白山黑水、雪原林海、城鎮鄉村間,一直奔跑著一趟又一趟“站站停”的“暖心小慢車”。這是瀋陽鐵路局為方便邊遠地區百姓出行,促進當地資源流動、經濟發展,堅持開行了幾十年的“鄉村小火車”。

在吉林省東北部的大山深處,就有這樣一趟列車,碩大的火車頭牽引著短短的6輛綠皮硬座車廂,以不超過80千米/小時速度鑽山越水,見站就停,被當地老百姓親切的稱為“暖心小慢車”。這趟列車就是由瀋陽鐵路局吉林客運段擔當的吉林至圖們4343/4次列車。

吉林至圖們4343/4次列車全程運作401千米,途中停靠13個車站,6個乘降所。尤其是在延邊地區,“小火車”是唯一一列通往延邊的綠皮車,當地資源流動、經濟發展和人員流通,大部分以來“小火車”來完成。

這趟列車沿途都是林海雪原和大山深處,公路交通十分不便,尤其是到冬季風雪天氣,封路、斷道是常事。此時,小火車成為當地居民日常出行和販賣自産山貨農産品的主要交通工具,可以説是這趟列車拉動了山區經濟的發展。

每年春秋季,在小姑家、二道河、老爺嶺、六道河、七道河等車站和乘降所,會有大批乘座該次列車的旅客上山採蘑菇、摘野菜、拾野果、收山貨,高峰時每天能有600余人,箱包背蔞比比皆是,他們會利用乘車時間整理一天的收穫,摘菜、晾菜、曬菜,成為綠皮小火車上一道特得風景。

沿途的老百姓對這趟列車充滿了深厚的感情。朝鮮族旅客全永化家住圖們市,每週都要乘坐2到3次小火車,回到敦化老家看望80歲的老人。談起對小火車的感情,他説:“坐了30餘年,看見這趟車就有家的感覺,從最初時的幾角錢,到現在的14.5元錢,鐵路的便民、利民、為民服務沿線老百姓作風的始終沒變。現在坐汽車從圖們回敦化得50多元,一週回兩三趟,也是不小的負擔。雖然通了動車,但還是喜歡這趟小火車,聽著民族話,看著鐵路景,是一種享受,再與列車員用朝族話嘮點家常,旅途感覺不到一點孤單和寂寞。”

這趟列車自1963年開行至今,已安全行駛了54年。乘務員換了一批又一批,但熱情、週到為沿途山區旅客服務的初心沒有改變。

今年54歲的列車員杜景春已在4343次列車上為旅客服務20餘年。從踏入列車段那天起,他就擔當這趟車這趟乘務,車體由最老式木板車,大棚車到現在22型車一直再變,但是他對這趟車的感情始終沒變,為了服務朝族旅客,他還自學了朝語,現在能用流利的朝語與旅客對話,好多朝鮮族旅客都和他成為了好朋友。

冬季列車運作高寒山區,山區氣溫最低可達-300C以下,而對於綠皮車體,車內每1度的提升都需要乘務員付出艱辛的努力,一趟乘務下來,每節車廂焚燒300千克煤炭,但就是這樣,車內溫度也往往在10℃左右。為此他們為每一個車窗加裝了水晶板,外可透光、內可擋風,在嚴寒的冬季車內溫度保持在20℃以上,被旅客稱之為溫暖的“大棚車”。由於列車途經朝鮮族聚居的地方較多,有229千米是運作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佔全部里程的58%。為滿足朝鮮族旅客的乘車需求,他們將列車內所有提醒提示標語都採取朝漢雙語形式,並車內安放了朝族風情畫、民族裝飾物和展現地域美景的風景畫進行佈置,營造濃厚民族氛圍,同時抽調朝鮮族和懂朝語的人員擔當該次列車乘務工作,用流利的朝語與旅客對話、交流和服務。

為方便山區旅客出行,列車為旅客提供了貼地氣服務,推出客票、列車到開時刻,吉林、延吉市公交汽車引導、沿途風景查詢服務,並設置愛心簾,方便母親為嬰幼兒哺乳。列車備有一次性水杯,在早、午用餐時段開展送水到坐,全程保證不間斷供應開水。很多乘車旅客受經濟條件、生活習慣所限,不能經常洗澡,特別是務工人員乘車時,人少時累了想躺在坐席上休息一會,可脫了鞋氣味熏天影響其他旅客,不脫鞋又怕把坐席污染,左右為難。針對這個實際問題,乘務員想出了一個土辦法,就是每班準備一些塑膠方便袋,推出“文明小鞋套”,每當發現務工人員窘境時,及時為他們提供方便袋套在鞋子上,即不污染坐席,又不污染環境。這趟列車還為旅客配備了充電寶、編織袋、包裝繩等物品,解決旅客乘車時遇到的小難題。外出長途旅行購票一直困擾著山區旅客,針對這種情況,這趟列車開展了移動購票服務,對有購票需求的旅客通過手機將旅客購票資訊發送到車隊值班幹部手中,由值班幹部幫助旅客購買轉机車票或訂購臥鋪,方便旅客轉机換乘購票。

現在,這輛綠皮車名氣越來越大,很多人都慕名而來,坐上車沿途看景色,買特産,體驗民俗,而這輛車本身也成了一道風景。現在,隨著高鐵、動車的組網貫通,承載著幾代鐵路人情愫的“暖心小慢車”本身也是一道極具內涵的風景,猶如窖藏老酒,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醇厚、越香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