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魁梧、眼神剛毅、膚色略黑的山東漢子,很容易讓人將其與“安全感”三個字聯繫起來,這是張愛軍給人的第一印象。而在現實工作中,他確實也從事著與安全相關的工作。

人們常説:“民以食為天,藥以安為先”。食品與藥品安全工作,關係到我國13億多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張愛軍就是一名在前線守護的“食藥監人”。

張愛軍,男,中共黨員,1971年6月出生,大學學歷,1990年12月參加工作,199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多次榮獲 “優秀共産黨員”、“百名優秀農村基層幹部”等榮譽稱號,在部隊服役期間曾多次參與維護社會穩定任務,榮立三等功兩次,復員以後先後在費縣工商行政管理局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工作,現任費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上冶所所長。

參加工作近30年來,張愛軍紮根奉獻在基層,始終奮戰在食藥監工作的最前線。守護“入口”的安全,這是張愛軍及其帶領下的團隊所秉持的基本信念。

“對黨忠誠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基本要求”

作為守護“舌尖上的安全”的食藥監人,張愛軍與他的團隊牢記黨的囑託,以出色的工作業績書寫了一曲無私奉獻的食藥監人之歌。

在採訪中,張愛軍多次強調不論做什麼工作都要時刻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對黨忠誠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基本要求”,這也是這名軍人出身的基層領導幹部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所得出的切身體悟。

在張愛軍看來,食藥監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黨的領導,必須做到對黨的絕對忠誠,只要是黨需要的就要義無反顧的去奮鬥,去拼搏。

基層工作經驗對於每一位管理者而言都是一種很好的鍛鍊,張愛軍説,“基層工作是考驗能力的舞臺,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廣闊天地。”的確,基層工作是最貼近人民群眾的工作領域,是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重要場域。

參加工作20多年來,張愛軍紮根基層,帶領工作團隊密集走訪,充分了解人民群眾的訴求,切實貫徹“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理念,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自此前擔任工商所所長期間,就與貧困家庭結對子,迄今已經幫扶近20名貧困失學兒童,幫扶範圍涉及全縣的三個鄉鎮。

在十多年前工資收入都不足以維持家用的情況下,依然擠出一定的資金用以幫助貧困學生,目前這些孩子大都已經成才,其中的11名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基層工作是考驗能力的舞臺,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廣闊天地”

張愛軍表示,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的重要性就在於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諸如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可以説食品藥品安全是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的頭等大事。”

張愛軍帶領他的工作團隊履職盡責,切實為人民群眾飲食用藥保駕護航。

近年來,為保障轄區內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圍繞中心工作,張愛軍工作團隊積極開展重大節日、重點環節、重點領域等專項整治活動,突出以肉類、酒類、豆製品、奶製品、飲料、保健食品、兒童食品及節日期間人民群眾消費較多的食品藥品為重點品種,以農貿市場、超市、無證照小作坊和“黑窩點”為重點整治單位。

2014年底,查處轄區上冶鎮姚河村一非法加工病死狗肉及上冶三村加工病死豬肉案,案值200余萬元,涉案人員10余人,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10余人次,有力地震懾了違法犯罪行為。

基層工作的成績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深得群眾好評。由此,張愛軍也被轄區內的父老鄉親親切地稱作是“我們的好二哥”(在山東,因為武松的俠義肝膽而讓“二哥”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加上張愛軍排行老二,所以被群眾親切的稱作“二哥”體現的是一種親切感)。

“打鐵還需自身硬”

曾經在特種部隊服役的張愛軍一談起他曾經服役的部隊就充滿了自豪。那是一支被譽為“鐵軍”且出過多位英雄人物的部隊,在部隊最大的收穫就是讓他明白了“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而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培養卓越的理論和業務素養也就成了其在近三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所堅持的原則。

一方面,他在工作中帶領團隊認真提高理論水準,為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引和精神支援。同時,張愛軍帶領團隊加強業務知識學習,努力提升業務知識與執法辦案水準。

隨著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有力推進,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和認知也成為執法辦案的有力武器。

他特別安排了對《食品安全法》、《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藥品管理法》、《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醫療器械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山東省藥品使用條例》等各項法律、法規的學習時間。

張愛軍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各類專業知識培訓,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業務知識和理論水準,為更好開展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也正是因為對法律法規的充分掌握,使張愛軍及其團隊在具體的執法辦案工作中可以熟練運用相關法律法規,依法照章辦事,切實維護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也因此樹立起了公正公平、敢於擔當的好名聲。

上冶鎮多位群眾説:“張所長依法辦事,不畏強權,敢於擔當,是條漢子。”

“這麼多年來感覺虧欠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張愛軍説:“這麼多年來感覺虧欠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在説完這句話後,我們看到了他眼眶裏盈滿的晶瑩。

他介紹,女兒從幼兒園到小學四年級以前身體一直不太好,隔三差五就要去醫院輸液。女兒八歲那年有一次再次住院輸液的時,正好趕上縣裏創城的集中整治大檢查,張愛軍把女兒送到醫院以後就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走之前,女兒抓住他的手説:“爸爸,為什麼別的小朋友生病了,都有爸爸陪在身邊,而你卻不能陪我呢?”張愛軍説:“看到女兒稚嫩的小臉上那副渴望他留下的眼神,不由得轉身落下了愧疚的淚水。”

每每想起這件事,別人眼裏的鐵漢也常會被觸動心底最柔軟的部分。

女兒在高一時寫的一篇作文《爸爸的淚珠》,以其八歲那年住院時,張愛軍的落淚為切入點,表達了孩子對父親的那種血濃于水的愛。

文章這樣寫道:“如今的我早已不再是醫院的常客,因為正是爸爸一心撲在工作上的熱情幻化成的那滴滴淚珠滋潤了我,鼓舞了我……我也從小時候對爸爸的抱怨甚至記恨,而逐漸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援……他的心裏裝的是他轄區的群眾,是和我一樣需要他去關心和幫助的兄弟姐妹們……我愛我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