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8日,北京,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蔣建國出席《中國3分鐘》對外傳播研討會併發表重要講話。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
中國網新聞7月19日訊(記者 魏婧) 7月18日下午,全球新聞時事英文短視頻評論節目《中國3分鐘》對外傳播成功經驗研討會在中國網召開。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蔣建國出席併發表講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主持會議,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王一彪、中國外文局局長張福海等出席會議。
蔣建國表示,中國網做出了一檔有影響力的節目,希望能不斷提高節目品質,積極探索網路對外傳播規律。他指出,《中國3分鐘》反映出的三條工作經驗值得借鑒。一是“有心去做”。“有心指的是責任心,是對黨、對國家,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一種責任心。沒有這樣的高度,就不可能下決心去想去鑽去做去創新,以及站在這樣的立場上,去講這樣的故事,”蔣建國説,“這反映出中國網的責任心。”二是“有話可説”。“中國網不僅有責任心,而且有能力去做,這種能力就是議題設置的能力,也是一項最根本的能力,”蔣建國説,“三分鐘要濃縮成一個東西,講清楚一個方面,一個故事,一個道理,這個容量也是不小的,在一百多個選題中要設計出來角度,能夠一期一期做下來,不容易!”三是“有人能幹”。“人才才是我們推動工作的最根本的載體,尤其是業務領頭人這樣的品牌性人才。”蔣建國説。
對於如何繼續做好對外傳播工作,蔣建國強調,一是要積極主動發聲。中國要走向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經濟實力是不行的,還需有話語的影響力,這就是媒體的責任。國家需要媒體對外發聲時,要能及時發聲,同時還要保持有能力發聲的自信。二是要堅持網上發聲。網際網路已成為人類生存的第四個空間,所以必須要重視網上發聲,同時要堅持移動優先,重視與用戶的互動。三是要學會善於發聲。網上發聲還得追求效果,比如説議題設置怎麼講,要有意義,還要有意思;發聲還要選對時機,針對不同的平臺,發聲的時間選擇也是不同的。四是要打造品牌發聲。品牌是什麼?就是人格化,在人格化的過程中,也就將所有工具,不管是中西的還是古今的,加以綜合化使用。
2017年7月18日,北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主持《中國3分鐘》對外傳播研討會。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
張福海表示,對外傳播是中國外文局的血液和基因,中國網是外文局網路對外傳播的主要平臺,外文局一方面要盡全力支援《中國3分鐘》,另一方面也要努力發揮外文局的綜合對外傳播能力,特別是語言優勢、國際社交媒體資源,統籌做好對外傳播工作。
2017年7月18日,北京,中國外文局局長張福海(前排右二)出席《中國3分鐘》對外傳播研討會。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
在介紹《中國3分鐘》製作傳播的做法與經驗時,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表示,《中國3分鐘》節目能取得一點點成績,在於它用英文、重實效、有觀點、講故事、成系列,中國的對外傳播是一盤必須下好的大棋,中國網願意成為過河卒、排頭兵、當頭炮,爭取做到一五一十擺事實,心平氣和説道理,娓娓道來講故事,立場堅定談觀點,端莊大氣做外宣。
2017年7月18日,北京,全球新聞時事英文短視頻評論節目《中國3分鐘》對外傳播成功經驗研討會在中國網召開,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前排右二)介紹《中國3分鐘》製作傳播的做法與經驗。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
“2016年是直播和短視頻元年,《中國3分鐘》大膽應用可視化傳播試水新聞評論,與全球前沿傳播方式對接,對青年受眾了解中國政治起到了積極作用。作為對外傳播産品,《中國3分鐘》在打造平臺媒體、增強産品意識方面給了我們非常好的啟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如是評價。
2015年5月,中國網推出《中國3分鐘》英文短視頻評論節目,兩年來《中國3分鐘》已成功推出116期。目前,該節目的總閱讀量已達2.27億,視頻總播放量超1695萬,總互動量突破127萬。
2017年7月18日,北京,全球新聞時事英文短視頻評論節目《中國3分鐘》對外傳播成功經驗研討會在中國網召開。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
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國日報社、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新聞社、中國網等中央媒體相關負責人,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有關專家學者,中宣部新聞局、對外新聞局、國際傳播局負責人出席了本次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