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7月3日訊 2017年,是脫貧攻堅承上啟下、全面突破的關鍵之年。地處武陵山腹地的黔江區,通過多年大力發展蠶桑産業,蠶桑已經成為黔江區三大農業骨幹産業之一,並擔負起了助力貧困戶脫貧,農民增收致富的重任。

據黔江區林業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春季,黔江全區春季養蠶,發種1.3萬張,産繭10865擔,實現首次一季養蠶産繭突破1萬擔,為完成全年蠶桑生産工作目標奠定了基礎,也為全區蠶農今年的大豐收增添了信心。

全區春繭 蠶農收入突破2千萬

6月12日,太極鄉2017年春季蠶繭收購工作開啟。據介紹,太極鄉今年春蠶養蠶戶共計405戶,春蠶期合同訂種1400張,産繭1312.6擔,蠶農收入近250萬元。

“我春季養了4張蠶,賣了190斤繭,收入3200元。”在太極鄉李子村4組,因學致貧的建卡貧困戶孫文澤微微有些遺憾。因為種種原因,他家本來豐收在望的蠶並未達到預期的産繭量,收入也比預期少了一半。而跟他同村的幾戶貧困戶,春季養蠶收入都超過了7000元。

今年51歲的孫文澤,家裏有3個孩子,老二和老三都在城裏上學。二女兒今年剛剛參加完高考,正是需要用錢的時候。去年,孫文澤全年養蠶15張,收入兩萬多元。除了養蠶,孫文澤還在家裏養了200隻雞,10頭豬。憑藉自己不等不靠不怕苦的意志,家裏經濟條件得到了改善,還修起了兩層樓高的新房。

“如果不出意外,春季養蠶收入7000多元是沒問題的。”孫文澤振作精神,説道,“我自己也總結了經驗教訓,夏季我還是養4張,肯定會豐收,這個信心我還是有的。這樣算下來,養蠶的收入應該會跟去年不相上下。”

 “下午就去共育室領夏蠶苗了。準備養9張。”在李子村4組,養蠶大戶孫文念剛剛給蠶棚消毒。他告訴記者,他春季養蠶10張,産繭1300斤,收入兩萬多元。而去年,他家全年養蠶33張,收入在5萬元以上。

古人曾作:日晴桑葉綠宛宛,春蠶忽忽都成繭。在孫文念的蠶棚外,他家的50畝桑樹鬱鬱蔥蔥,日照之下,桑葉油亮肥厚,仿佛承載著蠶農們豐收的希望。

 據黔江區蠶業總站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在全區65個貧困村中涉及發展蠶桑産業的有21個鄉鎮53個村,其中,貧困戶參與蠶桑産業發展的有44個村270戶1206人,年産繭3800余擔,年養蠶總收入680余萬元,實現每人平均增收5670元。蠶桑已成為貧困村脫貧增收的主要産業之一,栽桑養蠶已成為部分貧困村、貧困戶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

今年春季蠶繭收購工作在6月27日全面結束。今年,全區有21個鄉鎮3262戶養蠶,發種1.3萬張,産繭543233公斤(折10865擔),首次一季養蠶産繭突破1萬擔,蠶農收入超過2千萬元。為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政策扶持 引領産業大發展

在太極鄉境內,隨處可見漫山碧綠的桑葉和蠶農修建的蠶房。蠶桑産業之所以成為助農增收、産業扶貧的第一産業,與區、鄉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

“為把蠶桑産業抓緊、抓實、抓好,著力構建現代蠶桑特色産業發展體系,助推蠶桑産業上檔升級,太極鄉專門成立了蠶桑生産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蠶桑生産工作的領導、指導和督查,細化目標,責任到人,以此加快蠶桑産業發展的標準化、産業化步伐。”太極鄉副鄉長曾平告訴記者,今年,太極鄉黨委、政府在蠶桑工作中,堅持打牢養蠶設施基礎,改善養蠶條件,鄉上出臺了2017年養蠶設施建設補助政策,對新建一個共育室補助1.2萬元,添置塑膠蠶箔每個補助30元,新栽桑30畝以上大戶新建一個彩鋼養蠶大棚,補助1500元,通過不斷改善養蠶條件,穩步提高蠶農養蠶管理的水準。同時,打牢桑園交通基礎,降低桑園管理成本,結合重點桑園區域的實際,合理規劃,利用扶貧、農業綜合開發、村集體資金一事一議等政策,對集中成片50畝以上的桑園,規劃修建機耕道和人行便道,逐步改善桑園交通條件,為蠶桑産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據了解,目前,太極鄉桑園面積達5900畝。去年,全鄉380戶蠶農養蠶3907張,産繭3503擔,蠶農售繭收入657萬元,戶均養蠶收入1.61萬元。而發展蠶桑産業的121戶貧困戶,全年養蠶880張,産繭784擔,産值147萬元,戶均收入1.2萬元。為貧困戶的短期脫貧和長期致富奠定了基礎,從而實現了家有産業、戶能增收的目標。今年,該鄉計劃産繭4100擔,蠶農實現收入750萬元。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黔江區已形成了桑樹品種良桑化、桑園管理標準化、小蠶共育專業化、大蠶飼養簡易化、方格蔟結繭自動化、消毒防病統一化;農戶按栽植3畝桑園的標準,配套1個室外養蠶大棚、1個貯桑室、1個消毒池、1個貯沙坑和培養1名技術明白人的“六化五配套”栽桑養蠶實用技術體系。

“目前,黔江區已建成桑園面積6萬餘畝,標準化小蠶專用共育室近300個,室外養蠶大棚2.2萬個,推廣使用紙板方格蔟600多萬片。而去年全區産繭3.1392萬擔、蠶農售繭收入5800萬元、戶均收入16642元。”黔江區林業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張甫告訴記者,今年,全區確定了新栽桑1萬畝,産量突破4萬擔的目標。為此,黔江區優化完善政策,對2017年新栽植並驗收合格後的桑園給予連續補助3年,調整年度補助額度,以鄉鎮為單位按照年增長250擔蠶繭新建並兌現1個小蠶共育室指標,年增長2.5擔蠶繭新建並兌現1個室外養蠶大棚指標建設養蠶設施,堅持區級部門幫扶鄉鎮發展蠶桑機制,黔江區繭絲綢産業發展指揮部各成員單位無償為聯繫鄉鎮提供蠶桑春管肥料10噸以上。此外,在黔江區石會鎮蠶桑技術培育基地,每年利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扶貧培訓等項目培訓蠶農3500余人次,做到“每村有科技示範戶、每家有個懂技術的養蠶員。

産業鏈條完備 蠶農無後顧之憂

如此大的蠶繭量,需要一個穩定的銷售渠道,把産品變成錢,才能成為農民手中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在發展蠶桑産業上,黔江並不滿足於僅僅成為一個“為他人做嫁衣”的産業上游供應商。如今的黔江,一個集栽桑、養蠶、繅絲及深加工於一體的完備的産業發展鏈條已經形成。

在重慶正陽工業園區內,重慶雙河絲綢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裏,一擔擔雪白的本地産蠶繭經煮繭、繅絲、絞絲、織造、染色等工序,正在變成各色絲綢製品。公司的産品展示廳內,各類絲綢産品琳瑯滿目,遠銷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今年4月,重慶雙河絲綢有限公司繅絲加工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項目包括優質蠶繭基地及繅絲加工二期工程,總投資15000萬元,繅絲加工二期新建項目預計2018年3月建成投産。項目建成達産後,將達到5600緒繅絲、40萬床蠶絲被生産線,實現年産白廠絲1000噸、蠶絲被40萬床。

“為了確保蠶農無後顧之憂,激發蠶農養蠶積極性,黔江區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使公司與蠶農結成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同時堅持穩定的蠶繭收購政策,維護良好的收購環境。”張甫説,“雙河絲綢公司主要從事蠶桑生産、鮮繭收購,生産經營生絲、絲織品、綢緞、絲棉、服裝及貨物進出口等業務,産、購、銷一體化,還能提供技術服務、物資保障和收購保障,蠶桑産業已經真正成為黔江區農業重要支柱産業之一。”

在雙河絲綢的帶動下,如今已有多家絲綢企業入駐黔江,並在黔江區政府的引導下抱團成立了“黔江-桐鄉絲綢工業園”,打造繭絲綢深加工産業。加工企業的不斷入駐,蠶桑産業不斷發展壯大,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蠶桑基地已覆蓋全區21個鎮(鄉),有135個村、568個組、3.5萬農戶栽桑養蠶,黔江的蠶繭品質上乘,享譽市內外,其幹繭上車率達到95%以上,解舒率達到72%,毛折300公斤以內,蠶繭品質位居全市中上水準。黔江已經成為輻射帶動武陵山地區蠶桑産業的核心。

下一步,黔江將繼續重桑園建設與管護、探索提高綜合效益、優化完善政策,維護好蠶桑産業良好發展態勢,讓蠶桑産業不負引領貧困戶脫貧,農民增收致富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