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6月28日訊 6月19日天剛亮,鄰水縣城北鎮小魚灘村村民包月德就起床打掃衛生、給豬喂食……一陣忙碌之後,包月德已是滿頭大汗。“老包,現在勤快得很喲!”從包月德家門前經過的村民張興仁忍不住開起了玩笑。“那是,只有勤快點,才不會再過窮日子。”包月德笑著説,“再説,張書記他們駐村工作組幫我們把路修到了家門口,自來水也通到了家,再不勤快點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2016年以前,小魚灘村共有69戶貧困戶,包月德就是其中一戶。當時,他家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僅有1000多元。“之所以貧困,還是因為自己‘等靠要’思想太嚴重。”談及貧困的原因,包月德有些不好意思,“那時,村幹部給我安排了一個公益性崗位,每月能領到300元的工資,但因自己的懶惰思想拒絕了。”

2016年,包月德家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了4000多元,並成功脫貧。一年的時間,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多虧了駐村工作組的幫助。”包月德道出了其中緣由。

2015年7月,以“第一書記”張澤相為組長,李金萬、邵彬為組員的駐村工作組來到小魚灘村,開始了精準扶貧工作。面對小魚灘村只有泥結碎石路、村民飲水困難、勞動力缺乏、支部戰鬥力弱、貧困發生率17.3%的現實,駐村工作組一邊抓基礎設施建設,一邊抓群眾思想教育。

“扶貧要先扶志,我們不僅要讓村民的經濟好轉,還要讓他們的精神面貌好轉,要讓他們從思想上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張澤相説,針對小魚灘村部分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駐村工作組採取“農民夜校”與田間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定期對貧困戶開展種植、養殖方面的培訓,提高他們自身能力。同時,利用黨員會、群眾會、院壩會等,積極宣傳脫貧攻堅政策、成效和經驗,以及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典型事例,並定期開展“文明家庭”“衛生家庭”“和諧家庭”評比活動,讓貧困群眾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張澤相説,以前,村裏大多數貧困戶都是互相比“誰家享受國家補助政策多”,如今,村民的脫貧意識增強,通過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村民更受他人尊敬。

包月德就是最好的例子。2016年初,駐村工作組為包月德家送去4頭小豬。思想轉變後的包月德,主動到“農民夜校”參加培訓,學習養豬技術。同時,他和妻子還一起到村上的榨菜基地務工,夫妻二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工資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家裏的轉變,讓包月德深刻體會到:“只要有一雙勤勞的雙手,生活就會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