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出現收費代掃墓行業引發廣泛關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網新聞4月1日訊(記者 張艷玲 實習記者 趙曉雯)近日,浙江部分陵園墓碑上出現的銅制二維碼祭掃牌讓清明節掃墓變成真正“掃墓”,還有網上掃墓,直播代掃墓等諸多“祭掃”新形式引發廣泛關注。
新出現的種種祭祀方式看似方便了人們清明節祭祀活動,但是在採訪中,記者發現,有不少人對此類“創新”並不認同。
在一家上市公司上班的白浩然(化名)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不少人掃墓是流於形式,可能在外上班一年都不怎麼給家裏人打個電話,又怎能要求他緬懷先人。”
堅持多年清明回老家掃墓的北京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教師郭廷凱(化名)説:“創新傳統文化繼承方式的主要目的還是要讓傳統文化的內涵更好地傳承下去。創新傳統文化傳承方式很重要,但不能喧賓奪主。”
同時也有人對創新祭掃方式錶示理解, 首都師範大學學生李天毅(化名)説“社會在進步,現在空氣污染這麼嚴重,微信代祭祀也好,網上祭祀也好,只要是真心誠意地對逝者表達緬懷之情,不管通過什麼方式都應該值得人們尊重。”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馬福雲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就傳統的繼承與創新而言,最近飽受爭議的掃墓方式出現,其本身是傳統文化創新過程中所必經的一個階段,當然其中也蘊含著偏離傳統的可能。
“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是祭祀祖先和為先祖掃墓的日子,其中反映著人們的祖先崇拜意識,也表達著生者對逝者的緬懷。”馬福雲説。
談到二維碼祭掃和網上祭祀,馬福雲表示理解,“清明節日,祭祀先祖,能到墓前祭掃表達敬意及懷念之情最佳,通過二維碼追思逝者生平事跡亦無不可。確實難以親到逝者墳前,懷著一顆緬懷逝者的虔誠心,通過網路方式寄託對親人的哀思,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提到“代掃”,馬福雲表示“請人代掃、直播代掃等所保留的僅僅是掃墓的基本形式,其實質性內容基本已經改變了。不宜將對逝者的追思以金錢來購買,搞那些過度商業化而缺乏實際內容的形式。”
當談起如何繼承和創新中國優良傳統文化時,馬福雲説:“人們更容易接受的往往是對其核心內容的留存,所詬病的是純形式上的保留。保留傳統文化基本內涵,而改變其形式更容易為大多數人視為成功的創新。”
“清明掃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必然受現代社會各方面的影響而有所變化,但是其所蘊含的基本文化內涵,對逝者緬懷紀念的核心內容如果能夠得到保留,那麼形式的創新是可以接受的。”馬福雲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