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農産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介紹情況。中國網記者 張艷玲 攝
中國網新聞3月27日訊(記者 張艷玲)“近3年,我國馬鈴薯主食産品生産總量18.9萬噸,累計銷售額45.4億元。馬鈴薯主食化打造我國第三次膳食革命,帶動農民增收,促進就業,帶來巨大社會效益。中國馬鈴薯主食産業為挑戰營養健康提供很好的樣本。”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日前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馬鈴薯疏糧兼用營養豐富 在我國一直未成為主食
我國將全面進入營養健康新時代,營養健康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和使命。我國馬鈴薯栽培面積和總産量均居世界首位。馬鈴薯疏糧兼用、營養豐富,比穀物有更多維生素、礦物質,比蔬菜含更多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纖維。在歐美國家馬鈴薯一直是居民的主食,但在我國還是以鮮食菜用為主,加工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於世界平均水準(50%)。
為何馬鈴薯在中國一直未成為主食呢?戴小楓分析,由於技術手段和機械裝備落後,導致當時技術條件下馬鈴薯無法做成主食。“以前的人肯定也試驗過多次,但因技術條件落後,裝備水準上不去而未成功。這恰是我們要攻克的東西。”
我國馬鈴薯主食化面臨缺乏專用原料評價技術,缺乏核心關鍵技術,缺乏專用裝備與工藝,缺乏主導産品。
26項馬鈴薯主食發明專利獲國家授權 關鍵技術國際領先
“我們應開發出適合國人消費習慣和口味的馬鈴薯主食,實現馬鈴薯由副食向主食、原料消費向成品消費、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戴小楓説,“我們把馬鈴薯做成饅頭,就是考慮中國人長期的消費習慣和口味,要做成‘媽媽的味道’。”
在他看來,我國馬鈴薯主食化開發應創立科學評價方法,突破核心技術,發明專用裝備,創制新産品。
目前,在戴小楓的帶領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已經構建原料産品真偽評價鑒別技術,創建成型發酵擠壓核心關鍵技術,突破馬鈴薯主食加工粘度大、成型難、發酵難等技術瓶頸;創制馬鈴薯主食加工系列生産線;發明瞭馬鈴薯主食中小型一體化單機設備,滿足餐館、食堂、小微企業生産需求,填補國內外空白。
幾年來,該所申請120多個發明專利,其中26項獲國家授權,44項獲批復。還有5件實用新型專利,1項農業部農産品加工業十大科技創新推廣成果。
3月19日,該所主持完成的“馬鈴薯中式主食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産業化”成果通過中國農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專家們一致認為,該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馬鈴薯主食化延長産業鏈 打造財富薯價值鏈
馬鈴薯主食化打造我國第三次膳食革命,實現提升居民營養健康水準的國家目標。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創制的馬鈴薯主食加工系列生産線,在全國九省七市50多家企業生産五大類200余種符合居民消費習慣的中式馬鈴薯主食産品,滿足我國居民對營養健康主食的消費需求,同時實現馬鈴薯主食工業化、自動化、規模化生産,引領支撐了中式馬鈴薯主食産業發展。
同時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有效延長馬鈴薯産業鏈,打造財富薯價值鏈,提高農業供給能力,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近3年,我國馬鈴薯主食産品生産總量18.9萬噸,累計銷售額45.4億元,為社會創造新增經濟效益8.9億元。”戴小楓説。
馬鈴薯主食化産業帶動農民增收,促進就業,帶來巨大社會效益。“馬鈴薯主食化産業使馬鈴薯新增種植面積200萬畝,平均每畝增加效益300元。同時新增6000多個就業崗位。”戴小楓表示。
馬鈴薯主食化産業還培育出一批競爭力強的加工企業,實現馬鈴薯産業由原料生産向加工産品生産、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由溫飽型消費向營養健康型消費轉變。
馬鈴薯主食産業為挑戰營養健康提供很好樣本
中國的馬鈴薯主食産品出口迪拜、馬來西亞等國家,唱響一帶一路沿線21個國家。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稱讚中國的馬鈴薯主食産品“不僅解決了中國居民營養健康問題,也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提供借鑒。”
按照,農業部發展規劃,“十三五”時期,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將達1億畝以上,以馬鈴薯為原料的生産加工佔1/3以上,馬鈴薯主食佔1/3以上。
戴小楓説,下一步,全世界將迎來營養健康挑戰,中國的馬鈴薯主食化産業在技術、經驗、産品等方面提供很好樣本,中國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