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寨新區的新“洋房”。人民畫報 秦斌 攝

中國鄉間廣袤,農村素來是社會發展之基,中央連續十三年發佈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農村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改革開放以來,城市日盛,農村式微,鄉村人口失衡、經濟衰退,鄉土文化遭到衝擊,城鄉發展鴻溝越來越明顯。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所謂鄉里“能人”的急劇流失,亦即“新鄉賢”培育機制不成熟造成的人才“中空”。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裏寫道,“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是中國幾千年農耕文化決定的特性,也是基層治理需要考量的重要依據。農村建設正經歷著幾十年的陣痛,政策傾斜、財政扶持、稅收改革、技術下鄉……都沒能阻礙經濟發展浪潮下,勞動力外流導致的“空心化”,而從村裏走出的精英“反哺”鄉村的,更是太少。好的道路沒有優秀的領路人,走的人就只會見少。今天,中國共産黨在農村建設的實踐中摸索出了新的路徑,《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培育新鄉賢文化”的提出,有著深刻的實踐背景和值得期待的前景。

如今去過河南省輝縣市裴寨社區的人,看到一派新農村的好光景,不敢相信過去那裏是怎樣的困窘。豫晉兩省邊界、太行山東南麓,這一處村落,自古是窮山惡水,祖祖輩輩村民過慣了缺衣少穿的日子,喝夠了西北風,盼不到豐收年,連洗個澡都是奢侈的享受。新世紀的頭幾年,村民還住在土坯房,喝著地窖水。這所有苦楚背後最關鍵的原因,是沒有水,更確切的説,是缺了一位“挖井人”。2005年,農民企業家裴春亮回歸擔任村官,用十年時間讓全世界都認清了農村基層治理關鍵崗位上關鍵角色的作用。在裴春亮的帶領下,裴寨的天翻地覆讓人驚嘆。裴春亮先後掏出1.8億回饋鄉里,打水井、建蓄水池、引水渠,造水庫,解決了全村用水問題;建造160套聯排小洋樓,供村民免費安居;興建蔬菜花卉基地、商業街,開發寶泉旅遊景區讓村民人人樂業;又蓋起幼兒園、小學校讓村裏的孩子就近入學。在此基礎上,裴寨村所屬的張村鄉黨委和政府果斷決定,以裴寨村為依託,建設新型農民住宅社區,吸納全鄉11個行政村入住,裴春亮兌現了“一人富不算富,全村人富了還不算富,把鄰村都帶富才叫富”的承諾。

今天我們回顧和體會裴寨社區十年的歷程,看起來順風順水,走上了當年不敢想像的快車道。細究其背後,既有以裴春亮為代表的鄉村精英的才幹與膽識,更有中國共産黨基層治理的奇招妙手和選人用人的獨特智慧。

“鄉賢”者,起于“鄉”,“賢”而歸。費孝通有言,“鄉賢文化就是維繫著龐大的中國社會正常運轉幾千年的基層力量”。古之鄉賢,往往是官紳歸隱,更多地以“感化者”而非“治理者”的形象出現,是村落的精神所繫。鄉村對於“舊鄉賢”是家園鄉愁、故土情懷,“舊鄉賢”們則以詩書傳家,教化風習、穩定秩序。相比之下,“新鄉賢”群體身兼數角,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被賦予更多的職責內涵,他們要延續“舊鄉賢”的積極作用,講求德行、感化人心,更要帶動全村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面發展。

今天的“鄉賢”,多是成功的農民企業家,他們在事業成功的同時,還有厚重的鄉土情結。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産黨鋪就了兩條道路:一是改革開放帶來的致富路,鼓勵鄉里能人走出去;二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引導鄉村精英回家鄉。裴春亮的個人軌跡,清晰地體現了這兩條道路的作用。他出身貧寒,在本就窮困的裴寨老村,童年更比別人悲慘:自幼喪父,父親的喪葬費用靠全村鄉親接濟;大哥、二哥相繼去世,少年裴春亮帶著侄子、侄女,吃村裏的百家飯長大;這樣的經歷,加上母親的教誨,使他從小就在心裏種下報恩的種子。改革開放給了裴春亮充分的機遇:1986年,敢於打拼的他從磚瓦廠小工做起,修理電器、學理髮,開飯館、照相館,90年代初遠赴北京做花崗岩生意,後來又回鄉開辦水泥廠,直到2006年創辦了如今總資産數十億的春江集團。二十年的事業開拓讓裴春亮擺脫了當年窮娃子的命運,也使得他有能力實現回報鄉親的夢想。2005年,裴寨村村委會換屆,村民全票通過選舉裴春亮當選新一屆村主任,裴春亮重回裴寨,開始了建設新裴寨的新使命;2010年,成績突出的裴春亮被選舉為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著力帶動鄰村全面脫貧。如今的裴春亮,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青聯委員,有著“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道德模範” “全國最美村官”“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等極有分量的榮譽和稱號。

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建設給了裴春亮個人發展的大好機遇,讓這樣的農民企業家能夠打下堅實的實業基礎,而根在鄉土,又使得鄉村精英們在返鄉以後能夠與村莊的發展、村民的追求默契融合。裴寨養育了裴春亮,而裴春亮對於裴寨來説,也是再合適不過的帶頭人選。他對每家每戶都極為熟悉,充分了解群眾需要;有了顯著的成效,他的理念也就得到村民一致的認可。更可貴的是,裴春亮有著敏銳的政治嗅覺,他為村寨發展做出的決策,都緊跟中央,一步一個腳印,走得穩當有力——中央要求全面從嚴治黨,他帶領裴寨社區黨員定期開會,抓好理論學習,深入田間地頭,普及黨的道路方針政策;中央號召“精準扶貧”,他建新村、發展特色農業;中央鼓勵“網際網路+”産業,他積極籌謀農村跨境電商;中央提倡發展“紅色旅遊”,他利用當地資源,開發寶泉景區。講政治、懂政策、有本領、得民心,這樣的人選,放在對的位置上,必然會給農村發展帶來成倍的效益,這就是中國共産黨治理基層的用人智慧。

“裴春亮效應”證實了中國共産黨解決當前中國農村發展困境的一條可行之路,“培育新鄉賢文化”的呼喚也應運而生。如何尋找“新鄉賢”、並將其有機融入中國共産黨基層治理體系中,成為一道富有現實意義的題目,解決好了,必將成為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金鑰匙。

“新鄉賢”的舉薦與使用,既要有全面、科學的評價標準,自上而下選賢任能,又要廣泛傾聽民意,參照群眾的口碑,保證村民自治的自主權。裴春亮任裴寨村委會主任之前,村裏的群眾三番五次登門懇請他回村主政,村委換屆選舉更是全票通過,這樣的群眾基礎是做好農村工作的根本保證。

培育“新鄉賢”,上級組織要完善相應的政策,儘快形成成熟的人才機制,對有心回歸鄉村的精英們給予充分的信任和激勵,為他們施展拳腳、服務農村創造好條件。裴春亮任村官頭幾年成績突出,積極入黨,更是在上級各級黨委的關心和培養下,逐漸成為市裏、省裏乃至全國人大代表。他為群眾盡心盡責,得到更多的榮譽,也被賦予更多的責任。他被樹立為全國的典型,既是黨中央的高度肯定,也是大力提倡。張村鄉發掘鄉村治理的“頭羊”由來已久,近些年來,鄉委、鄉政府動員有才幹、肯擔當、政治覺悟高的當地農民企業家,回鄉創業、乃至擔任村幹部,給更多村莊帶來了脫貧致富的新面貌。裴寨村周邊賈莊村、大王莊村的村支部書記,都是“新鄉賢”回歸的典型。大王莊村村支書王孝義,用自己的經商頭腦回報當地鄉親,發展以紅薯經濟為代表的特色扶貧産業,通過與全鄉309戶建檔貧困戶簽訂統購包銷協議,建立起“公司+農戶”的産銷模式,實現精準脫貧。與裴春亮一樣,這些“新鄉賢”在本村發展有起色之後,都帶動了周邊整片鄉村的致富。“新鄉賢”的農村治理經驗,表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岩層極厚、用水奇缺,自然條件如此惡劣的裴寨,有著千百年習以為常的貧窮落後,但在裴春亮的帶領下,不到十年,就完成了裴寨人世世代代都難以想像的巨變,這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下的基層黨組織造就的人間奇跡。當前政治清明、經濟向好、文化昌盛,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已成大勢,治理條件齊備,只要用對了人,有一支可靠的基層黨組織人才隊伍,新農村建設發展就值得看好。5500萬農村貧困人口,正等待著“新鄉賢”們的回歸。(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