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22日電(陳苑)正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22日(北京時間)對本屆會議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進行了表決,該項目成功入選《世界遺産名錄》,成為我國第47處世界文化遺産。
歷經20多年準備,橫跨歐亞大陸10000公里的絲綢之路終於産生了第一條文化線路遺産。該線路跨越三國,共33處遺址點,屬於中、哈、吉跨國聯合申報項目。申遺過程漫長,困難重重,對此,人民網文化頻道特別採訪到了多位專家進行解讀。
絲綢之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文化線路
絲綢之路在人類文明與文化史上的意義是無與倫比的——它在西元前2世紀至西元16世紀期間是古代東西方文明與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其交通交流規模跨越了亞歐大陸,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化線路。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所長、本次絲綢之路申遺文本主要負責人陳同濱認為,“‘絲綢之路’凝練半個地球、18個世紀的人類文明與文化發展史,是世界規模最大、難度最高、最具挑戰性的申遺項目,也是一項世界級的文化遺産。”而“絲綢之路與中國歷史文化亦有著極為特殊的關聯:一方面西漢帝國的崛起和張騫鑿通西域事件,奠定了整個絲路的東端,具有明顯的起始意義;另一方面,中國絲綢的大宗貿易及其高額利潤促成了這一跨越洲際的長距離交通路網,溝通了從長安到羅馬的國際貿易,對東西方文明與文化的交流具有傑出的貢獻。”
陳同濱還談到,跨國申遺的本意“重在振興絲綢之路最根本的遺産價值——經由不同地理文化區域的絲路遺産保護行為,開展廣泛的人類文明與文化交流、對話。通過專家們跨國界的廣泛學術討論和政府之間的多次聯合行動,促進了三國間的文化交流與友誼增進。可以説,跨國聯合申報絲綢之路行為,本身就是對絲路遺産價值的傳承活動。”
2014年4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其公佈的《評估報告》中對此次申報的重要意義作出了闡述:“三個締約國進行跨國界提名是將絲綢之路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是7年多合作努力以及更多年調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顯而易見,這些首次申報的遺産將為未來絲綢之路的系列申報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