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匠在世界嶄露頭角 看國外如何培養職業人才

中國網新聞11月28日訊(記者李智 實習記者賈子墨)日前,人社部召開了第四十四屆世界技能大賽參賽總結大會,對大賽獲獎者予以表彰。在這屆世界技能大賽上,中國代表團斬獲15枚金牌、7枚銀牌、8枚銅牌和12個優勝獎,不但創下歷史最好成績,也榮登金牌榜首位。

每一塊沉甸甸的獎牌都是對年輕“匠人”能力的認可和肯定。“千工易遇、一匠難求”,高素質的工匠是製造業發展之本。在邁向“中國製造2025”的過程中,需要培養更多年輕人成為優秀工匠,向世界展現中國力量。
標題圖片
"北京工匠"引進落戶 技能人才有望評高級職稱

近五年來,北京市新增高技能人才24.1萬人,270.3萬人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建成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7家、市級首席技師工作室120家,直接培養人才1.2萬餘人。而這些高技能人才為國家高精尖産業發展、首都經濟社會建設、現代城市運作保障、人民美好生活服務發揮著重要作用。

下一步,北京市將創新技能人才工資提升機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技能人才試行年薪制、股權制和期權制。同時,技能人才評正高級職稱、引進落戶都成為可能。同時,宣佈要重獎“北京工匠”、培養更多的“北京工匠”。

市人社局表示,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將緊緊圍繞“就業優先”和“人才強國”兩大戰略,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和就業服務均等化水準,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加穩定和更高品質的就業。同時,培養更多適應高精尖産業結構調整的高技能人才,全面提升職業培訓高端化水準。

標題圖

標題圖片德國圖

標題圖片瑞士圖

標題圖片日本圖

 
 
 
標題圖片 

借鑒優秀經驗,把握好“人才強國”戰略

當前,我國職教規模總量位居世界全列,全國職業院校達2萬餘所,每年招生1000多萬人。然而在當前隨著經濟轉型升級,“人口紅利”即將耗盡的背景下,人才結構性矛盾近年來越發突出,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數量和結構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中國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化北指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水準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規模雖大、品質卻不高,職教和普教比例需調整、銜接需加強,此外職業教育認可度、社會地位還有待提高。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研究室主任張耀軍認為,要加快人們觀念的轉變,形成職業技術人才的吸引力,還需要政府從政策設計、社會保障等方面統籌協調,加以引導。

2015年5月由國務院頒布的《中國製造2015》為中國製造業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發展描繪出“三步走”的宏偉藍圖,人才是建設製造強國的根本,職業教育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平臺,在壯大産業人力隊伍,提升人力資源水準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應學習國外先進經驗,促進人力資本的轉型與提升,對職業教育予以應有的尊重。

國外如何培養並保護“匠人”行業

在國外職業教育深受重視,西方國家發達的工業離不開高素質的“匠人”。不少國家甚至把職業教育視作教育體系的“中流砥柱”。在中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優秀經驗。

標題圖片

德國

德國是職業教育最發達和完善的國家。雙元制是德國職業教育的基本模式,它為德國企業培養了大批的有用人才,推動了德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指學生在學校接受理論學習的同時,又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接受雙元制培訓的學生,一般是在中學拿到畢業證書後,自己或者通過勞動部門的職業介紹中心選擇一家企業,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同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得到一個培訓位置,然後再到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取得理論學習資格。

目前,德國共有350種官方認可的職業培訓工種,約三分之二的年輕人曾參加過培訓並獲相應證書,成為德製造業強有力的前沿軍和後備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國,産品品質與技工的職業聲譽息息相關。如果一個技工因産品品質問題而被解雇,將很難在行業內再次就業。如此嚴苛的要求使學生從培訓之初就一絲不茍,潛心修煉內功,從而為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

標題圖片

瑞士

在瑞士,職業教育不是“後進生”的歸宿,而是國家經濟鏈條上重要的一環。作為聯邦制國家,瑞士各州享有教育的立法權和管理權,但唯獨職業教育由聯邦和各州共同管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也非常大。

瑞士很早便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並通過法律形式予以保護。早在上世紀30年代,瑞士就頒布了第一部《聯邦職業教育法》。在2004年,順應時代發展頒布的新《職業教育法》中,重新對政府和企業職責、專業教學以及學徒培訓內容、從業人員資格、品質保障機制等作出規定。

瑞士人從小就被灌輸了“一個健全的人必須掌握一技之長,並獲得一份工作”的理念,從初中二年級開始,學校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職業指導。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沒有人會因為選擇了職業教育而感到低人一等。

標題圖片

日本

日本政府長期以來非常重視職業培訓,並就職業培訓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195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職業培訓法,同時,投入大量資金建立公共職業培訓機構。日本的職業教育非常發達,包括短期大學、高等專門學校、專門學校及企業內的職業訓練等不同層次,其為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工匠精神”的培養也是日本職業教育所格外關心之處。注重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和完美主義,技術一流的藍領工人就是日本製造業強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際上,在進入工廠前,日本的學前和學校教育體系,不會教給學生任何具體的職業技能,但卻會無孔不入地植入“匠人意識”,從小培養孩子對鑽研技術的興趣。

這種精神的培養也離不開社會對技工的尊重。在日本,藍領工人的收入甚至超過白領,在社會上也更受到尊敬。技術學校的畢業生就業率都在98%以上,遠遠超過大學生。日本藍領工人的薪資水準在全世界都處於很高的水準。一個高級技術工人的月薪,足以支撐起全家的開銷,妻子可以做全職主婦,並生養多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