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致力於垃圾分類
據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統計,我國每年産生垃圾近10億噸,其中生活垃圾産生量約4億噸,建設垃圾約5億噸,餐廚垃圾1000萬噸左右,總量在世界上數一數二。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逐漸加快,城鎮生活垃圾正以每年5%-8%的速度遞增。
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眾多城市已經開始提倡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限于當時的國民意識和設備技術,垃圾分類並未完全普及實施。近年來,隨著環境隱患日益突出,解決垃圾處理問題迫在眉睫。2017年3月30日,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佈《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對全國46個城市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北京的垃圾分類工作自1996年來已經持續了20餘年。此次北京《關於進一步推進本市垃圾分類的實施意見》出臺後,將普遍開展“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工作,不斷擴大垃圾分類的覆蓋範圍,城市核心區2020年將基本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
盤點各國垃圾分類政策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物質消費水準大幅提高,世界各國垃圾問題日益嚴峻,成為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各國對垃圾管理問題日益重視,在垃圾分類政策上各出妙招。
日本
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嚴重工業污染使日本人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政府也隨之加強管制措施。1997年,基於《京都議定書》,日本舉國實施環保措施,國民對垃圾分類的價值觀日益成形。
日本對於垃圾分類處理制定並實施了許多法律,如《廢棄物處理法》、《家電回收法》、《關於包裝容器分類回收與促進再商品化的法律》等。日本地方政府會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垃圾分類與回收方法,具體程度可謂是“細緻入微”。此外,垃圾收集日和具體投放時間也有嚴格限制。
日本對居民實施收費制度和處罰制度。可燃燒垃圾和不可燃燒垃圾的收運有時需要按垃圾體積付費,通過購買專門垃圾袋完成。投棄大型垃圾時,居民需付費購買處理券、再迴圈費和手機搬運費等。
德國
早在1904年,德國便開始實施城市垃圾分類收集。1972年,在通過了首部《廢物避免産生和廢物管理法》後,德國開始對垃圾進行環保有效處理。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德國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合理的垃圾處理體系。
在德國,每棟住宅樓均有3至4個垃圾箱,分別存放各種包裝物、不可回收垃圾、紙製品以及玻璃瓶。垃圾公司根據住宅樓的住戶密度,確定住戶需交的垃圾處理費用。此外,家電、電池、傢具等垃圾則採取定點收集處理。
德國在垃圾分類上制定了非常嚴格的管理制度。若發現居民未按規定分類垃圾,首先是發警告信,不改者則發罰款單,或由清運公司替換居民垃圾桶增加收取費用。
美國
在美國,對於垃圾處理有著詳細的法律規定,如《資源保護及回収法》和《污染預防法》等等。法律確定了資源回收的“4R原則”,即recovery(恢復)、recycle(回收)、reuse(再利用)、reduction(減量)。
美國50個州在遵循聯邦立法的前提下,各自製定適合本州的法則條款。居民不僅需要將垃圾分類,而且還要遵循不同垃圾的收集日期。美國的垃圾車上裝有滾動裝置,技能將垃圾自動壓縮到體積最小,又能減輕垃圾臭味。
美國對於垃圾分類者有獎勵機制,如發放居民代金券、實物等。同時,對於亂丟垃圾的行為則予以處罰,方式有處以300到1000美元不等的罰款、入獄或社區服務等。獎懲分明又有法可依,美國已經實現垃圾分類城鎮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