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開墻打洞”整治成效顯著
今年初以來,北京市對住宅的“開墻打洞”現象大力整治,並納入市政府“疏解整治促提升”三年規劃。按計劃,北京市2017年將整治約1.6萬處“開墻打洞”商鋪。
“開墻打洞”現象與歷史遺留問題是分不開的。20世紀70年代,此現象在北京十分普遍,甚至一度被認為是有利於居民和市政的舉措,沿街的居民將改造後的房子租給商戶或自主經營,在當時的確能給附近的居民帶來生活便利。
但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開墻打洞”的弊端也漸漸暴露出來。如擅自拆改建築,破壞建築承重和抗震效果,影響建築的穩定性,造成安全隱患,且對市政市容、城市綠化和消防安全産生負面影響,其經營活動還存在噪音、油煙、異味和擾民等危害。
北京市採取了力度空前的整治行動,收效頗為顯著,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臨街商戶並未因此偃旗息鼓,除了普遍存在“隔窗經營”現象,部分商家還採用專人引導、貼手繪地圖等多種手段。因此,治理城市違規建築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保持持續關注。
國外如何治理城市違法建築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存在“違建”現象,處理違章建築是一個普遍的社會難題。一些法制觀念較強的國家,經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在違法建築的立法和規制方面已積累了不少成熟經驗,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參考與借鑒。
新加坡
新加坡以嚴刑峻法而著稱,在違法建築控制與監管方面有著一套嚴密的法律法規和工作機制。
在歷史文化區的建築,受到政府規劃和文物法的雙重保護,因此即使是個人所有的財産,建築物外觀也不得有任何改變,也就是説,可以進行室內裝修,但建築物外觀不能變,最多只能在政府批准後進行一些“修舊如舊”的裝飾。
在居民區的建築,同樣不允許私搭亂建,即使是自家的獨棟別墅,如果要修改外觀結構,必須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要徵得周圍四鄰的同意,二要獲得社區的批准,三要通過房屋主管部門的審核。
同時,新加坡的社會資訊化程度高,其各類政府部門的電子政務系統已經相當完善。在新加坡建設局的網站上,羅列了詳細的工作指引和各類申報表格,方便居民下載申報。
美國
在美國,違法建築現象集中出現在家庭住宅改造擴建時。住宅業主自行修建附屬建築,而沒有按照標準程式辦理批准手續,這樣的附屬建築就成了違法建築。違章建築一經舉報,會被責令限期拆除,若沒有按期拆除,政府會提請法院判決,並委託一家建築公司強制執行,房主也會受到重罰。
目前,建築許可證越來越受到美國社會的普遍關注。住宅業主在動工之前,都會申請辦理許可證批准手續。擴建工程開始後,住宅監理委員會隨時要求檢查和分析建築的內部結構。這一類的檢查相當嚴格,檢查項目包括地基、墻、天花板、屋頂表面的框架結構、防水性能、管道、電路、絕緣狀況等。如果發現有與當地建築法規有抵觸的地方,必須進行修改。
另外,業主還需支付所有與新建築相關的配套費用,比如學校配套費、公共下水管道配套費等。如果附屬建築被判定會對主體建築物造成危害,就可能被強制拆除或改造。
日本
日本有一部相當嚴格的建築基準法在制約。日本對建築的用途地域、道路、容積率、道路斜線、日照、北側斜線都有嚴格的規定,在執行的過程中建築師的責任相當大,追究違法建築時建築師也要承擔很大責任。
在日本要建房子必須找有一級資格的建築師,而建築基準法對建築師做了嚴格規定,建築師在設計施工時必須嚴格遵守以上説的各個規定,若違反就會被取消資格。沒有建築師會為了滿足客戶一個違法需求而斷送自己的前程,這樣也就杜絕了違法建築的産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東京都政府在1999年曾頒布修改的《自然保護條例實施規則》和《綠化指導指針》。按照規定,在新建或改建建築物時,業主必須遞交綠化計劃書。有關部門在審批建築計劃時,會嚴格審查綠化計劃是否達到有關標準。如果沒有達標,建築物將被視為違章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