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源於科舉 走向世界
中國每年數百萬人參加高考,不同地區高考的日期、科目和內容略有不同。在大部分地區,高考在每年6月7日、8日進行,必考科目包括語文、數學和英語。
在中國,高校通過統考選拔優秀新生的方式源於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科舉制規定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為身份背景各異的學生提供了公正的平臺,考生通過高考改變個人的命運。
當前的高考于1977年恢復。並經數次重大改革,包括修改考試科目、授予考試院命題權利等。最近一次改革為2014年提議包括提供兩次英語考試機會、取消文理分科考試等。
40年來,中國高考的意義與價值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據了解,全球已有1000余所高校承認中國高考成績,並將其列入評估中國留學生學術水準的考量標準。
國外高考:形式多樣 千差萬別
在人才濟濟的時代,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類似的高校選拔制度,只是各自的考試文化有所不同。
日本
日本高校入學考試的緊張氛圍較中國而言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日本社會非常重視學歷,政府部門和一流企業通常僅招聘名校畢業生。因此,即使國立和公立大學遍及日本各地,人們受教育機會較多,但日本青年依然追求考入名校,“贏在起跑線上”。
不過,日本高考並非“一錘定音”,絕大多數院校經由“兩次考試”模式招生。如此,日本“高考制度”更富有彈性,學生和高校間相互選擇的餘地也更大。
日本考生需參加每年一月舉辦的“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考試”,該考試類似于中國高考的統考,考試科目也較為基礎;之後,考生再根據自身成績繼續報名二月至三月各高校組織的自主招生考試,該考試目的為檢測考生專業知識和思考能力。考生順利通過兩次考試,才算被成功錄取。
美國
美國不舉辦官方的大學入學統考,各大高校實行自主招生制度。多數院校招生方式為申請制。申請材料中,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AT)成績是高校錄取學生及授予獎學金的重要參考,但該考試僅作為綜合考量的一部分,並不起決定性作用。
SAT每年舉行7次,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考試時間和考試次數。多數高校允許學生在多次考試後提交最優成績作為入學申請,因此,美國學生對SAT的壓力相對較小。然而,若想考入頂尖名校,學生需在SAT下足功夫。
當前的SAT由閱讀和數學兩部分組成,寫作成為選考內容。該考試側重考查學生的邏輯分析和推理能力,而非課程知識本身,這也難怪一些考生表示,題目看似是考數學,實則考查英語理解能力、邏輯能力和數學思維。
德國
德國的教育體制相對英美和亞洲國家更為特殊——義務教育(實行小學、中學一貫制)。小學畢業後,學生根據各自學習能力和個人興趣進入不同類型的中學,包括普通中學、實業中學和文理中學。一般情況下,只有文理中學的畢業生才會參加中學畢業考試(Abitur),進入大學學習。
Abitur考試長達一個月之久。考試科目除了德語和數學外,學生可根據中學期間主修的課程再自行選考3門,形式包含筆試和口試。考生僅需在相應日期參加報考科目即可。
Abitur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最終考試成績組成,分數為1.0至4.0,其中1.0為最高分。德國高等院校沒有統一的錄取分數線,因此高校各專業對於Abitur分數要求也各有韆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