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賽龍舟 看國外傳統節日賽船有何不同

中國網新聞5月26日訊 (記者李智 實習記者歐陽嘯鴻)本週末,國人即將迎來2017年上半年最後一個小長假——端午節假期。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詩人節等,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已于2009年成功入選為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相傳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汨羅江自盡,為了紀念他,人們會在這一天劃龍舟、食粽子,南方的一些地區還會挂艾草、菖蒲等。
標題圖片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最早起源於長江中下游一帶,當地崇拜龍圖騰的部族會在這一天舉行祭祀圖騰的儀式,划船競渡便是其中一項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圖騰的儀式逐漸消失,但划船競渡的習俗保留了下來,並與吃粽子、挂菖蒲等習俗結合成為後世的端午節。

歷朝歷代的詩詞作品都有關於龍舟競渡的描述。屈原的《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由此可見早在屈原的時代之前,端午划船競渡的習俗就已經存在,後世關於賽龍舟的詩詞佳句更是不在少數。

隨著時代的發展,華僑華人的足跡遍佈世界,端午的習俗逐漸走出國門,其中最為世人所熟知的便是賽龍舟。賽龍舟因其獨特的文化因素和體育競技因素被許多國外民眾所接受,並形成一定規模的賽事。

標題圖

標題圖片英國

標題圖片義大利

標題圖片德國

 
 
 
標題圖片 

傳統節日走向世界

傳統節日既是千百年來中華文化的體現,也是連接海內外華人、匯聚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如何繼承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結合時代特徵令其更好的發展,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相較于其他節日,端午節已經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無論在美國、歐洲、日韓還是東南亞地區,都可以看到節日的氛圍。儘管賽龍舟只是端午節習俗的一部分,但它毫無疑問也增強了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上海龍舟協會監事長李建新表示,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在感情上的共鳴,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徑。他強調,“不能把中國的粽子、香袋硬生生塞給他人,而要主動走出去,找到類似的‘粽子兄弟’‘香袋姐妹’,找到不同國家和地域文化上的情感聯結點,從而傳播文化,收穫認同。”

各國趣味節日運動

賽龍舟是一項由文化因素和現實因素共同造就的體育運動。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各國人民結合自身的文化,因地制宜,造就了許多像賽龍舟一樣獨特又富有趣味的節日運動。

標題圖片

英國

每到復活節假期期間,英國民眾最熱衷的話題莫過於“牛劍大戰”。每年這個時候,牛津大學與康橋大學都會在泰晤士河上舉行賽艇比賽。

這項比賽起源於1829年,康橋大學向牛津大學下了“戰書”,約定在泰晤士河上進行一次賽艇比賽。牛津大學獲得了首次比賽的勝利,此後每年春天,上一年的失敗者都會向獲勝者發起挑戰。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項比賽的規模和影響力越來越大。每年比賽期間泰晤士河兩岸都會聚集25萬以上的觀眾,約有600萬人會通過電視或者網路收看比賽。受這項比賽的影響,美國的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每年也效倣進行賽艇比賽。

標題圖片

義大利

威尼斯是聞名世界的水城,獨特的城市結構造就了威尼斯獨特的文化。每年9月的第一個星期日的下午,威尼斯都會在貫穿全城的大運河上舉行賽船節。

賽船節開始前會進行表演,演員化粧成為達官貴人、國王以及王后,模倣古代的儀式。參賽選手則被分為9組,分別穿著涂著黃、紫、藍、白、紅、綠、橘黃、粉紅、棕色的船參加比賽。

威尼斯賽船節起源於13世紀下半葉,當時賽船作為一項民間運動在威尼斯普遍存在。1489年,塞普勒斯女王,同時也是威尼斯貴族出身的卡泰麗娜·科爾納羅回到故鄉威尼斯,為了歡迎她,船隻在大運河兩岸排開,並在儀式結束後展開了競賽,此後賽船節便被保留了下來。

標題圖片

德國

德國也有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至今已有近20年的歷史。端午節在德國被稱為龍舟節,首屆龍舟節于1989年在德國漢堡舉行,相傳是一群來德國旅遊的中國導遊把龍舟帶到了德國。1991年後龍舟節改為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舉行並一直延續至今。

德國的龍舟節在各方面都力求還原中國的端午節。例如比賽用的賽艇裝有龍頭,在賽艇前部有一名隊員擊鼓助威。一些參賽選手還會穿著奇裝異服,為龍舟節增添不少節日氣氛。

每年龍舟節都會吸引大量的德國民眾聚集到美因河兩岸觀看。一些德國的大型商業公司,如德意志銀行、普華永道和寶潔公司等都會派出代表隊來爭奪冠軍。龍舟節在德國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