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當前位置: 新聞中心 > 中國發佈 >

改革進行時丨中央企業資産總額達86.6萬億元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

來源:中國網      2024-07-26      作者:彭瑤     責任編輯:彭瑤

中國網7月26日訊(記者 彭瑤)新時代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重大部署,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主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企業改革發展發生了全局性、轉折性重大變化,品質效益明顯提升,科技創新力度空前加大,佈局結構持續優化,高品質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有效發揮。

7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王宏志介紹,通過不斷健全完善高品質發展指標體系,實施提質增效、價值創造、品牌引領等專項行動,不斷推動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業資産總額達到86.6萬億元,是2012年底的2.8倍,增加值、收入、利潤與2012年相比均翻了一番,營業收入利潤率、全員勞動生産率等效率指標穩定增長,經濟運作持續保持穩中有進、質效向好。

國新辦舉行“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網 倫曉璇 攝

中央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4.5%

我們充分依靠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切實把科技創新作為‘頭號任務,深度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優化創新生態,強化創新協同,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王宏志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央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4.5%,過去兩年研發投入均超過萬億元,在航太、深海、能源、交通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誌性成果,在關鍵材料、核心元器件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堅持聚焦主業發展實體經濟、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大力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累計完成28組50家企業重組整合,新組建和接收央企15家;大力推動傳統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形成體系化佈局,2023年戰略性新興産業投資增速達到32%,營業收入首次超過10萬億元,國有經濟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控制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新賽道新優勢加速形成。

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接力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剝離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現收官,三項制度改革全面破冰突圍,國資監管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高效化優勢切實發揮,涌現出一批發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經營機制新、佈局結構新的現代新國企。

深入落實區域重大戰略,積極承擔川藏鐵路、西氣東輸等重大民生工程,紮實做好基礎能源資源的安全穩定供應,2013年以來累計上繳稅費超過20萬億元,投入和引進各類扶貧資金過千億元。

上半年中央企業生産經營的整體態勢良好

今年以來,中央企業紮實開展提質增效專項行動,經濟運作呈現穩中向好、結構向新、質效向優的良好發展態勢,有力發揮了國民經濟穩定器、壓艙石作用。”國務院國資委財務監管與運作評價局負責人劉紹娓介紹,上半年,中央企業生産經營平穩有序,重點産品産量保持穩定增長。如發電量和售電量分別同比增長5.3%、8.9%,原油産量同比增長0.9%,原煤産量同比增長1.2%。累計實現利潤總額達到1.4萬億元,同比增長1.9%。凈利潤、歸母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3%、2.1%,保持了與利潤總額的協同增長。

累計上交稅費達到1.3萬億元,同比增長0.5%。完成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3.3%,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産業投資同比增長16.9%,在總投資中佔比超過37%。累計研發經費投入達到4340億元,同比增長2.7%;年化全員勞動生産率達到每人平均78.9萬元,同比增長4.6%;營業收入利潤率達到7.4%,同比提升了0.3個百分點。

劉紹娓表示,下半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將以發展新質生産力為重要著力點,通過“三增”、“三新投入”、“三個邊界”管控,有力推動中央企業更好實現高品質發展。“三增”主要指要帶頭做好煤電油運和重要基礎産品的增産增供,確保“供應增”;要深入開展經營創效、管理增效、改革提效,確保“效益增”;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帶動上下游産業鏈共同發展,確保“投資增”。“三新投入”主要指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快突破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瓶頸;要加大産業煥新投入,加快新賽道、新産業佈局;要加大設備更新投入,加快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三個邊界”管控主要指要嚴守財務邊界,嚴控債務規模過快增長,依託司庫系統加強實時穿透、智慧監管,堅決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底線;要嚴守業務邊界,嚴控無關過度多元經營,集中優勢資源做優主業、做強實業;要嚴守企業邊界,嚴控多層架構無序擴張,大力壓縮管理層級、壓減股權層級,減少法人戶數,堵塞管理漏洞。

推動中央企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

中央企業是國家創新鏈條的重要樞紐,是科技強國建設的骨幹中堅。”國務院國資委科技創新局負責人方磊表示,國務院國資委大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融入國家總體部署、組織央企合力攻堅、推動企業主動突破的三層聯動攻關體系,聚焦工業母機、工業軟體等重要領域,組織百萬科研人員投身攻關一線,有力維護了兩鏈穩定。在量子資訊、深空深地深海等領域建設97個原創技術策源地,實施“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等11個專項行動,在可控核聚變、6G網路架構、類腦晶片等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指導中央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協同上下游企業提出重大需求、凝練重大科學問題,組建24個創新聯合體,遴選30家産業鏈領軍企業,實行“大兵團作戰”,推動從基礎研究到産業化的全鏈條創新,建立協同高效的産業創新組織機制。主動向各類創新主體開放市場和場景,推進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産品應用,中央企業加快成為自主創新産品的友好市場。推動企業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實施數字化轉型行動和“AI+”專項行動,加快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啟動實施産業煥新行動和啟航行動,大力發展人工智慧、生物技術等9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製造、未來能源等6大未來産業。實施啟航企業培育工程,加快打造一批“佈局新賽道、掌握新技術、搭建新平臺、推行新機制”的創新型國有企業,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

科技創新考核對工業和科研企業實現全覆蓋,2024年國有資本金用於支援科技創新的比例達到83%,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研發投入超過萬億元。完善科技人才發展機制,推動企業建立實效導向的中長期激勵機制和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機制,對科研人員工資實行單列不受總額限制,健全容錯免責機制,賦予更大科研自主權。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

目前,深化提升行動時間過半,任務完成也已過半,總體成效符合預期。王宏志表示。

國務院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局長林慶苗指出,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成效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佈局結構持續優化,深入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服務國家戰略能力不斷增強,資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紮實開展央企産業煥新行動和未來産業啟航行動,新興産業呈現蓬勃向上、多點突破態勢,傳統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一批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實現重塑優化,國有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突破,科技創新領域亮點紛呈、令人鼓舞。比如,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背採樣返回、C919大飛機實現商業運營、深中通道建成開通等等。

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成熟。黨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作用有效發揮。董事會建設持續深化、制度不斷健全,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的能力有效提升。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更加注重考核結果的剛性兌現,市場化經營機制不斷健全。第四是監管效能進一步提升。推行“一業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導向作用更加精準。加強監督問責,推動各類監督力量貫通協同,形成監督合力。

下一步,將緊緊圍繞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取得新的突破。聚焦發展新質生産力。根據國家戰略需求,進一步明確重點投資領域和方向,加強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瞻性戰略性産業領域的投入佈局。聚焦增強發展活力動力。健全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的制度機制,提升董事會建設品質,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加快建設現代新國企,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聚焦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堅持“放得活”與“管得住”相統一,不斷提升監管和服務效能,把國有資産守護好、發展好。

促進國企民企協同發展

進一步發揮國有企業引領帶動作用,促進國企民企協同發展,是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重點任務,也是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基石。林慶苗介紹,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以來,中央企業積極與民營企業等社會資本開展股權合作,金額超過3900億元。截至目前,中央企業對外參股投資各類企業超過1.3萬戶,國企民企在資本合作上取得了重要進展。中央企業開展共鏈行動,與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補鏈、延鏈、固鏈、強鏈,帶動超過5700家經營主體協同發展。每一家“鏈長”企業的背後,都有很多民營企業的參與和配合。

中央企業採購工作中,通過降低採購門檻、減少交易成本等,有力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目前中央企業直接帶動的供應鏈上下游200多萬戶企業中,96%是民營中小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重點領域,中央企業牽頭建設24個創新聯合體,與民營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聯合攻關,在工業軟體、工業母機、算力網路、新材料等方面,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關鍵核心技術,為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了重要貢獻。

林慶苗表示,下一步,將健全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等各類企業合作的制度規則,繼續開展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協同發展、項目推介對接,指導國有企業建設協同共贏的供應鏈生態,鼓勵國有企業擴大創新資源開放共用,充分發揮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各類企業資源優勢,持續深化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編審:魏婧









中國發佈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 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 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