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2022-09-30

來自中國的一封家書 | 非洲小夥:將電商助農,帶回獅子山

劉佳 彭瑤

2020年底,中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咬定青山不放鬆,敢教日月換新天”的中國精神,再一次讓世人震撼。新時期,中國已邁入鄉村振興的下一賽道。其間,蓬勃發展的電商事業,為鄉村振興、農村發展都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十年間,電商助農賦能鄉村振興,為帶動區域産業化轉型、實現農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徑,也形成了新的中國經驗,這也成為眾多海外學子不遠萬里來中國求學的最大動因。

為共同富裕,他萬里求學

在來中國之前,獅子山小夥康迪對這個東方國度並沒有太多了解。直到他從身在中國的朋友那裏,看到一些有關中國城市的照片,這讓他對中國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朋友在中國的二線城市發展,城市建設非常現代,讓他感到非常意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康迪開始嘗試了解中國。

在了解中國的過程中,康迪接觸到一個新詞彙——共同富裕。“一個國家,不是只關注少部分人的利益,而是更多地為貧困人口謀福利。這種理念深深地感動了我。”帶著對中國經驗的嚮往,更帶著對改變祖國的渴望,康迪正式申請了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的中非“1+1”農業合作項目,並開啟了他的來華求學之旅。

隨著學習的深入,康迪逐漸認識到,電商對中國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非常重要。他曾隨項目組到訪雲南省昆明市萬溪衝等多個村莊,實地考察、了解這裡的電商運營模式——從農産品售賣,到文化旅遊業轉型,電商為當地農民帶來了真金白銀;他曾深度調研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的“3+1”集聚模式,這些電商助農模式效果明顯,令康迪驚嘆。他決定全面學習中國電商助農實踐經驗。

從“線上賣桃”,看電商助農

在獅子山,農産品是主要貿易內容。於是,康迪深入中國農村,學習在電商的作用下,中國農村的農産品是如何生産、銷售的。他首先來到了素有“中國桃鄉”之稱的北京市平谷區。在這兒,電商已替代原始銷售模式,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據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中非“1+1”導師、藥械與施藥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何雄奎介紹,中國農業大學與北京市平谷區政府聯手,通過政府推動的“網際網路+大桃”項目,官産學研媒多元主體達成了“1+1>3”的協同效果。康迪了解到,在學校的幫助下,平谷區成立合作社這一互助性社會組織,通過“智慧種植-數字宣傳-數字銷售(微店、淘寶、抖音等)”的一體化運營模式,合作社線上接單後,將需求發給桃農,桃農線下採摘,合作社到府取貨,通過物流配送,使大桃以最快速度出現在消費者的果籃裏。“2020年,當地銷售大桃4250萬斤,快遞單同比增長89.5%,銷售額3.6億元,桃農年增收1.5億元。”何雄奎説。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數字化進程。“手機成為新農具,數據成為新農資”的時代加速到來。據商務部公佈的數據顯示,自2013年起,中國連續9年成為全球最大網路零售市場;網購用戶十年內呈爆炸式增長,截至2021年6月,中國網路購物用戶規模達8.12億人;快遞服務業發展迅猛,去年超過1000億件,是2012年的近20倍,業務量位居世界第一。特別是在電商助農方面,從2014年起,中國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建設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2400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14.8萬個,帶動618萬貧困農民增收,助力實現脫貧攻堅任務。

電商,不僅讓農産品搭上消費“快車”,同時,也帶動文化旅遊等關聯産業的興起,為振興農村經濟提供內核式發展動力。

十年已過。如今,在南南合作項目的推進和帶動下,中國的現代農業、電商助農等經驗已經傳到非洲,帶領當地更多民眾走上脫貧致富之路。已過而立之年的康迪希望未來能將自己在中國所學帶回獅子山,為真正改變祖國貢獻力量。

《來自中國的一封家書——我眼中的中國十年》|中國網出品

總監製:楊新華

監製:蔡曉娟

策劃:魏婧 劉佳  

編導:吳聞達

記者:劉佳

文案:劉佳 彭瑤

拍攝:孫曉彤 趙超 劉維佳 吳聞達 周海偉

後期:劉佃水

審校:蔡曉娟 魏婧 張艷玲

頁面設計製作:顧榕楠 滿瑞 馬岳

宣發:吳佳潼 倪靜靜 常瑤

鳴謝:北京教育融媒體中心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