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新聞中心 > 中國發佈 >

中國發佈丨推動“演算法向善”、增加過失洩露個人資訊罪 專家建言網路文明建設

來源:中國網      2021-11-21      作者:董小迪     責任編輯:魏婧 張艷玲

中國網11月21日訊(記者 董小迪)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11億,移動支付、網路直播、智慧政務等數字應用場景日益豐富。但與此同時,網路謠言、資訊洩露、網路暴力等亂象時有發生。如何解決數字時代的難題營造風朗氣清的網路生態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近日,在首屆中國網路文明大會上,與會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網際網路企業就如何“匯聚向上向善力量,攜手建設網路文明”展開深入探討。他們認為,網際網路核心技術是網路文明建設的關鍵因素,要推動“演算法向善”,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支撐技術倫理構建;同時,他們也呼籲關注個人資訊安全,完善網路法治。

首屆中國網路文明大會近日在北京舉行。主辦方供圖

推動網際網路核心技術創新 搶佔演算法健康發展制高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網路科學與網路空間研究院院長吳建平認為,網際網路是網路空間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網際網路核心技術創新是網路空間發展的動力,也是網路空間行為規範、生態治理和文明創建的關鍵因素,是網路空間治理和網路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支撐。

在他看來,安全可信的技術必然凈化網路空間生態環境。因為沒有安全,文明就無從談起,只有大力推動網際網路核心技術創新,才能掌握網路空間安全的主動權,進而掌握網路文明發展的主動權。

“網路空間行為規則的執行也離不開網際網路核心技術的支撐。如果查不到造謠者,防不住駭客,擋不住攻擊,再完美的法律法規也形同虛設。國家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爭取網際網路核心技術創新突破,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解決下一代網際網路的安全問題,為網路空間治理提供保障。”吳建平説。

網路技術的最終目的是要服務於人、作用於人、授益於人。在快手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宿華看來,從長遠看,技術倫理的形態將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的走向,技術倫理的構建不僅需要“0”和“1”的排列組合,更需要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作為支撐。

“技術是驅動力,價值觀才是産品靈魂。”宿華表示,網路平臺要充分用好核心技術,在不斷探測用戶興趣邊界的基礎上,加大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傳播和滲透,破解“資訊繭房”“資訊孤島”等問題,通過良好的網路文明引導用戶看見、擁抱美好生活。

“要從人才向善、規制創新兩方面落實‘演算法向善’。”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呼籲主動順應網際網路迅猛發展的時代潮流,深刻認識網路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大意義,積極搶佔演算法健康發展的制高點。

11月19日,首屆中國網路文明大會網路法治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網 董寧攝

完善網路法治 建議增加過失洩露個人資訊罪

談及網路文明建設面臨的挑戰,個人資訊保護問題不得不提。近年來,我國年均破獲侵犯公民個人資訊案件5000余起;2019年以來檢察機關共起訴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犯罪1.5萬餘人;2020年偵辦販賣人臉資訊案件數十起,查獲人臉資訊110萬條。

“加強個人資訊保護,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網路空間合法權益的迫切需要。”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表示,必須不斷完善個人資訊保護法律制度體系和監督執法機制,加大個人資訊保護宣傳和監督執法力度,切實維護好、保障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網路空間合法權益。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認為,我國應嚴厲打擊網際網路平臺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加大對利用非法獲取的個人資訊實施電信網路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力度。

“近年來,我國此類犯罪處於高發態勢,嚴重侵犯了公民個人資訊安全和財産安全。”朱列玉建議,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搜索平臺、網路社交工具運營方違法洩露個人資訊的懲處力度,形成震懾作用;相關部門設置專門機構,配大配強反電信網路詐騙中心,加強防範、打擊電信網路詐騙犯罪專業隊伍的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林維認為,我國應當在刑法中規定過失洩露個人資訊罪,“目前,我國對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等犯罪的規定,無法處罰相關主體基於過失而造成的海量公民個人資訊洩露的行為,但在客觀上,此類過失行為所導致的危害後果與故意侵犯行為所造成的沒有任何區別。”

林維表示,雖然《個人資訊保護法》對違規處理個人資訊,或者處理個人資訊未履行規定的個人資訊保護義務的行為規定了較大幅度的懲罰,但處罰同洩露個人資訊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和巨大影響無法相比,而且由於對個人無法追究刑事責任,仍然可能無法對此類違法行為收到最佳的預防效果。

他建議,一旦造成被害人死亡、重傷、精神失常或者被綁架等嚴重後果;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者惡劣社會影響;數量或者數額達到故意侵犯個人資訊行為標準十倍以上,即可視為過失洩露個人資訊罪。

中國發佈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 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 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