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重災區都江堰市城區新貌。

百折不撓

“多年再看,依然感動”“幸得有你,山河無恙”……今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救援的15名空降兵的手寫請戰書公開,網友紛紛留言致敬。

13年前的5月14日,汶川特大地震第3天,震中茂縣依然是失聯的“孤島”。緊急關頭,空降兵某部15名官兵從5000米高空實施“盲跳”,中國空降兵首次以空降方式投入非戰爭軍事行動並實施救援任務。

驚天一跳,無懼生死。高原複雜地域,無地面標識,無指揮引導,無氣象資料——所有的困難與未知,考驗著人民軍隊在“災情就是命令”面前的執行力。

衝鋒在最關鍵的時刻,戰鬥在最危險的地方,山崩地裂的災難,從來擋不住人民子弟兵向險而行、攻堅克難的腳步。

扒、挖、刨、扛、抬……唐山大地震發生時,由於災情緊急,條件所限,官兵們用手扒開石頭,掀起樓板,扯斷一道道鋼筋。據一同參與救災的群眾回憶,不少官兵指甲脫落、雙手血肉模糊,衣服、鞋子被鋼筋碎石扎破。不到半個月時間裏,10余萬救災官兵搶救出被埋壓群眾1.6萬餘人。

2008年5月31日,原成都軍區某陸航團邱光華機組運送防疫專家前往理縣,歸航途中突遇極端天氣不幸失事,邱光華、李月、王懷遠、陳林、張鵬等5名機組成員全部犧牲。

傳承是最好的緬懷。汶川特大地震後,邱光華生前所在團被授予“抗震救災英雄陸航團”榮譽稱號。近年來,邱光華生前所在部隊先後參加蘆山抗震救災、木裏山火救援等任務,官兵們在一次次起飛中追隨英雄航跡,為災區群眾送去平安與希望。

于水情、葛愛軍、李軍救、劉思兵……在唐山,這些寓意深刻的市民名字數不勝數;八一學校、八一康復中心、八一路……在汶川,一座座以“八一”命名的地標成為一道道風景線。衝鋒陷陣、奮不顧身的迷彩身影,已融入這些城市的記憶,成為人民心中挺立的豐碑。

守望相助

唐山大地震後出生的孩子,從小就無數次聽父母講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故事。

地震發生後,10余萬解放軍官兵馳援災區,283個醫療隊趕赴唐山,10萬餘名重傷員被送往全國近百個城市救治,石家莊、邢臺等地建起多所福利院照顧地震遺孤,來自四面八方的捐款贈物支援災區……

“面對災難我們無法作壁上觀。因為我們就是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長大的一群孩子呀!”參與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的一位唐山地震親歷者説。

從唐山到汶川,從玉樹到蘆山,一幕幕相似的場景,出現在一次次大災大難的考驗中。不分東西南北,不論省份民族,共克時艱的愛心涌動,凝聚成中華民族風雨同舟的強大合力。

中國人民在展現萬眾一心、頑強拼搏精神力量的同時,也不斷從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實踐中總結經驗。唐山大地震後,我國開始修訂《建築抗震設計規範》;汶川地震後,我國設立防災減災日,修訂災後恢復重建條例、救災條例、防震減災法等法律法規;進入新時代,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項目實施,對地震震情分析研判的整體水準不斷提升。“我國的應急救援體系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應急管理裝備技術等方面不斷健全,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慧化、精細化水準不斷提高。”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搜救專家胡傑介紹。

英國科學家波力奧在《理解災害》一書中寫道:“地球主要以地震和颶風等自然形式來表現它的力量。”人類還遠未具有戰勝大自然的能力,但是,中國人民用患難與共、守望相助的精神,唱響生命的讚歌,創造重建的奇跡。再小的愛心乘以14億,就是愛的海洋;再大的災難除以14億,就是眾志成城。

比鋼筋水泥更堅固的,是無堅不摧的精神力量。“山崩地裂的記憶裏,有刻骨銘心的悲慟和感動,更有不屈不撓的抗爭與奮鬥。”西南交通大學抗震救災精神研究中心教授鬍子祥説,抗震救災精神在歷次地震考驗中,一次又一次發揮出凝心聚力、共渡難關的重要作用。

唯勇氣不移,唯困難不畏,唯精神不衰。唐山抗震紀念碑的一段碑文,青史可鑒,燭照未來——

“此間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著如斯真理:中國共産黨英明偉大,社會主義制度無比優越,人民解放軍忠貞可靠,自主命運之人民不可折服。”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