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首語

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通往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長路上,立起一座座雄偉界碑:如期實現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這一年,砥礪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征程中,深鐫一個個非常刻度: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英雄的中國人民直面嚴峻複雜的國際局勢、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考”、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無懼風雨,傲然挺立。

我們親歷,親歷這段萬眾一心、攻堅克難、攜手鑄就輝煌的征程;我們見證,見證這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奮戰“十三五”,迎接“十四五”,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年度記憶化為不竭動力,攜手比肩,堅定前行。  

年度熱詞

脫貧攻堅

盤點專家: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 汪三貴

11月23日,貴州宣佈全省最後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我們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奇跡背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全力攻堅。

為確保所有貧困縣摘帽和貧困村出列,2020年初,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對全國尚未摘帽的52個貧困縣和1113個貧困村實施掛牌督戰,將扶貧力量重點向深度貧困地區和掛牌縣、村傾斜。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依撒社區安置點房屋抽籤和新房分配搬遷儀式上,阿比麼日扎展示自己抽中的新家房號。新華社發

 為確保所有貧困人口如期脫貧,中央指導地方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切實發力,促進貧困戶穩定增收——

通過産業、就業扶貧和資産收益扶貧提高貧困戶收入水準;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使居住在深山、生態脆弱地區的貧困家庭搬遷到城鎮或中心村;通過教育扶貧減輕貧困家庭孩子上學的教育負擔,並以職業教育提高貧困勞動力工作技能;通過健康扶貧解決貧困家庭因病致貧問題,改善貧困人口健康狀況;通過社會保障兜底解決特困群體貧困問題,確保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疫情防控

盤點專家: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沈壯海

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艱巨戰爭,貫穿整個2020年,成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影響深遠的重要變數。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中國共産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定地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學部署、堅強領導,黨旗始終高高飄揚在第一線。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通過數月鏖戰,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推動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2020年度網路熱詞關注度排行 數據來源:360指數 光明網記者 馬卉製作

中國人民驚心動魄的抗疫鬥爭,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風骨和氣概的生動體現,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交融的新昇華,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是中國共産黨和中華民族精神譜係中又一顆精神之“鑽”。

與疫情的殊死搏鬥帶來了艱辛磨難,也推動著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趨成熟。偉大抗疫精神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的新成長。抗疫鬥爭中,一代青年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擔當和血性。一個遍地英雄、代有英雄的民族,一定是一個始終向著希望和勝利的青春民族,一定是一個能夠不斷創造新輝煌的英雄民族。

數字時代

盤點專家: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穆榮平

數字經濟、數字消費、數字治理等技術改變了各個領域的傳統模式與路徑,借助新方式融入生産生活。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只要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就一定能夠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在數字時代,科技創新肩負著雙重使命。一是促進基礎學科交叉融合、前沿技術系統突破,推動數字技術系統向著“更高、更快、更強”邁進;二是支援數字技術創新,推動社會向超級智慧社會方向發展。

2020年,數字時代的科技創新引領著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方向,使科學研究模式從頂尖科學家主導模式向基於數據共用的科學家群體互動模式拓展,使技術開發組織模式從單一系統向數據共用平臺化主導的分佈式的複雜巨系統拓展。

在生産生活方面,科技創新全方位推動製造業數字轉型,構築國家産業創新發展新優勢;全方位推動社會服務系統數字轉型——政務服務加速從“以管理部門為中心”的單項服務模式向“以市民為中心”的綜合服務模式轉變,教育培訓服務加速從“以學校為中心”向“以受教育者為中心”轉變,醫療衛生服務加速從“以醫院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轉變……

未來,如何正確處理,使人民生活更安全、更便利、更健康,是留給“十四五”時期的必答題。

法治中國

盤點專家: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與法律教研部主任 周佑勇

 2020年是法治中國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一年。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將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為全面依法治國工作的指導思想,在黨的歷史和國家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習近平法治思想創造性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是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取得更大發展的思想武器。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開創了國家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它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民事權利保護的宣言書,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法治力量。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依法科學有序防控至關重要。2020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指示,要求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發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12月7日,《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印發,法治社會建設迎來路線圖和施工圖,夯實了法治中國大廈的根基。

2021年,我們需更加注重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開創法治中國建設新局面。

雙迴圈

盤點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洪俊傑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未來,要以創新為新發展格局提升牽引力。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和産業鏈現代化;加快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推進國家級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培養有國際競爭力的科研人才。

擴大內需為新發展格局築牢基礎力。構建多層次社保體系,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有序銜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加快培育新的消費模式,推進建設一體化大市場。

深化改革為新發展格局增添內部動力。切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支援公有制和非公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

擴大開放為新發展格局提供外部推力。維護國際産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轉,推動我國産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躍升;從制度創新發展等方面入手構建國際貿易競爭新優勢;推進“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推動經濟全球化向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奮戰在法治中國建設第一線

馬懷德(中國政法大學校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看著陡然緊張的形勢,我想:法律人能為疫情防控做些什麼?能做的是從專業角度發聲,提供法律方面的對策建議。於是,我很快通過媒體發出呼籲:只有政府將資訊準確、充分公開,才能實現各方物資有效及時配給。同時,我連續撰寫提交了多份成果要報和智庫建議,對如何依法推動疫情防控提出一些建議。有些建議被有關部門採納。

為了幫助青年學生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我應邀參加北京市委教工委、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組織的《在經歷中學習——疫情防控公開課》。在題為《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的課程中,我和學生們分享了全民尊法守法是戰勝疫情的法寶這一觀點,還指導我校學生面向全國大學生發出《戰疫當前 遵法守則》倡議書。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各項常規工作得以恢復。5月份,我著手組織一年一度的法治政府評估。與往年不同,今年我們對2014年—2019年間“百城評估”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指出了地方法治政府建設6年來的成就與挑戰,並對未來法治政府建設提出了意見建議。12月6日,《法治政府藍皮書: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20)》發佈。

受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委託,中國政法大學團隊開展法治政府示範創建第三方評估。我們篩選案例,組織專家評審、現場核實,梳理推薦出全國各地推薦的示範典型,與評估報告形成了相互補充的評價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法治政府建設需要全社會參與,專家學者應發揮優勢、深入基層、了解實情、建言獻策,把論文寫在波瀾壯闊的法治實踐中,為全面依法治國作出更多理論貢獻。

前不久,中國新聞週刊評選我為“2020年度法治人物”。我想,這是對所有法律人的肯定。“法治天下”是法律人的共同追求和夢想。站在法治中國建設第一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公平正義、人民幸福安康,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

中國的故事,真讚!

田沁鑫(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一級導演,《故事裏的中國》戲劇總導演)

我是一個用戲劇講故事的人,在我的記憶裏,2020年有太多不凡之事。今天,我以今年在央視播出的《故事裏的中國》第二季中的幾幕,與大家共同重溫那波瀾壯闊的實踐、觸動人心的情懷。

第一幕——“大雨壓不垮、狂風不能摧”的年輕第一書記。兩年前,我們曾赴廣西26個地方開展創作採訪,發現有很多駐村第一書記在默默堅守,其中不少是來自著名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

  田沁鑫(前排右一)指導拍攝《戰疫中的青春》 光明圖片

劇中黃文秀的形象就是這個群體的縮影。得知她犧牲在扶貧一線的消息後,我和主創人員第一時間奔赴百色,冒著塌方的危險走訪了她生前工作的地方。當我走進她的宿舍,映入眼簾的是一把吉他;她的廚房裏,有老鄉送的大南瓜,一直沒舍得吃……劇中,我還引入了“蝴蝶”這個意象,寄託美好希望,也折射著扶貧幹部們用年輕的身軀、強大的精神為祖國改換山河的勇氣。

第二幕——戰疫中熠熠閃光的力量。《戰疫中的青春》,援鄂醫療隊集合趕赴武漢之前,院長對大家説:“一個都不能少,一定要安全地回來!”面對未知,醫療隊每個人的心裏都縈繞著一種忐忑,院長的這句話給人以勇氣與信心。我採訪北大援鄂醫療隊的醫生時,他們告訴我,一旦開始工作,所有擔憂、恐懼都忘記了,就如同戰士投入戰鬥一樣,只記得責任與使命。

第三幕——敢醫敢言,國士擔當。在《鐘南山》這部劇中,我們讓不同年齡段的鐘南山形象以跨時空對話的方式同框呈現,將鐘院士對醫學的追求與信仰貫穿起來。“今天,我和年輕的我,繼續奔跑,看清方向,向前!”這樣的對話,觸動人心。

劇中有個臨時增加的場景:一位病人躺在床上急促咳嗽,正好鐘院士進屋查房,病人呼喚:救救我,救救我。鐘院士轉過身,拉著他的手説:我會的。堅定的聲音,給病人以生的信心。這個情節結合了我的切身經歷,當醫生能解除患者之痛,給他以希望之時,他就是人間的天使。

中國的故事,也是人民的故事。一年來的創作中,我常常感慨:只有常思人民之事,常懷人民之情,才能産出不負這個時代的作品,才能在攀登文藝高峰的途中邁出堅實的步伐。

(采寫: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李曉、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