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 題:如何做到兜底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權威部門詳解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工作

新華社記者孫少龍、王子銘

兜底保障擔負著脫貧攻堅的底線任務,是解決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艱中之艱的最後防線。

如何做到兜底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在23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民政部、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有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回應。

救助保障水準穩步提升

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我國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托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主要解決困難群眾在吃飯、穿衣等基本生活方面的問題。

“隨著全社會生産的發展和生活水準提高,低保的救助水準在穩步提高。”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在發佈會上説。

長期以來,民政部督促指導農村低保標準低的地方穩步提高標準,推進實現農村低保標準與國家扶貧標準“兩線合一”。據唐承沛介紹,目前全國市縣一級的農村低保標準全部已經達到或者超過扶貧標準,貧困戶納入低保後,基本可實現吃穿“兩不愁”。

記者在發佈會上了解到,當前我國農村低保平均標準為每人每年5842元,全國共有200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其中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佔67%。

近年來,個別地區低保政策在政策執行、監督管理等方面出現漏洞,存在“人情保”“關係保”等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對此,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劉喜堂表示,從2018年開始,民政部連續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整治違規行為、通報典型案例,始終保持零容忍的高壓態勢。

“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劉喜堂説,今年上半年,民政部公佈了全國3700多個接受投訴舉報的社會救助熱線電話,讓群眾來監督社會救助工作。今年前三季度,民政部社會救助服務熱線共接到群眾來電533個,已全部轉辦處理。地方各級社會救助服務熱線接到群眾來電33.8萬個,也已全部辦結。

聚焦特殊困難群體精準施策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達孜區農區貧困老人貢瓊年事已高,無法從事生産勞動,身邊也無人照顧。去年,老人搬進了城裏的養老院,每年還能領幾千元補貼。

這是我國聚焦老、幼、病、殘等特殊困難群體,精準施策的一個縮影。

——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單獨納入低保兜底範圍,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全面落實救助保障政策,確保特困人員、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流浪乞討人員“應養盡養、應救盡救”。

——建立健全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做到“應補盡補、應助盡助”。

——積極落實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關愛服務政策,做到“應幫盡幫、應扶盡扶”。

唐承沛介紹,當前我國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分別惠及困難殘疾人1153萬人、重度殘疾人1433萬人。同時,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實現全覆蓋。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失業等問題,民政部門也開展了針對性應對,如向生活困難但有關政策未覆蓋到的失業農民工等失業人員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等。據劉喜堂介紹,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共實施臨時救助746萬人次,跟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達到56%。

記者了解到,針對湖北等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資金支援力度也相應加大。中央財政今年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分配給湖北省的漲幅達到38%,補助總金額達89.7億元。

持續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

“三區三州”長期以來屬於深度貧困地區,被認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位於甘肅省中部的臨夏回族自治州便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

在保障貧困人口基本生活方面,臨夏州有何措施?此次發佈會上,臨夏州民政局局長董秀芳介紹,當地持續優化政策供給,連續三年提高農村低保和特困供養標準,農村低保標準每人每年達4428元。

從建立困難群眾動態管理監測預警機制,到落實臨時救助;從建立縣鄉幹部定期走訪制度,到推行“物資+資金+服務”救助模式……

董秀芳表示,臨夏州對因病、因災、因學、因殘以及因疫情造成臨時性困難的家庭落實臨時救助,累計救助85.2萬多人次;對905名特困供養人員實施集中供養,對7781名分散供養對象全部簽訂監護照料協議,明確監護內容。

越是脫貧成本高、攻堅難度大,越要超常規發力。在中央明確要求下,新增脫貧攻堅資金、新增脫貧攻堅項目、新增脫貧攻堅舉措主要都用在了“三區三州”等深貧地區。

“2019年、2020年新增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58.2億元,全部安排到‘三區三州’等深貧地區。”唐承沛表示,民政部實施深貧地區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建設改造行動計劃,不斷集中優勢資源,為“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