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前行,鍛造更多核心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 陳 薇

主人公心語:穿上這身軍裝,就意味著這一切都是你應該去做的。科研攻關,抓住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就為人民的健康早一分鐘作出我們的貢獻。為呵護神州安全、為護航人民健康和平安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是我一生的追求。

我是陳薇。新冠疫情發生後,中央軍委一聲令下,我帶著軍事醫學專家組奔赴武漢,和全國人民共同經歷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抗疫鬥爭。

初到武漢時的場景我永遠都無法忘記。寬闊的街道空空蕩蕩,整個城市沒有一點春節的氣氛,寂靜得像一座空城。當我們第一時間與當地有關部門對接時,得知當時武漢的核酸檢測能力急缺,日檢能力只有350人份左右,而且3天才能拿到報告。去武漢前,我們受領的任務是疫情研判、疫苗研發等,核酸檢測不在原定的任務中。但我深知,一個個樣本的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大疫當前,救命是天大的事。所以我當即決定,先把核酸檢測的擔子挑起來。僅僅用了一天時間,我們就完成了帳篷式負壓實驗室和檢測平臺的搭建。24小時“三班倒”“白加黑”連續作業,每天能檢測1000人份以上,而且當時就能出報告。這在武漢核酸檢測處於瓶頸期的一月底、二月初,起到了關鍵作用。

大年初一,習主席發出號令,要加快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發,我們團隊長期專注重大傳染病疫苗研發,成功研製過重組埃博拉疫苗等,具有成熟的技術平臺。這次疫苗攻關,我們義不容辭、責無旁貸。3月16日,疫苗獲批進入臨床,並於當日20時18分完成了第一針免疫接種,這是全球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新冠疫苗。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表示,中國疫苗在現階段的臨床試驗中被證明安全有效。

最讓我感動的還是那些志願者,一期、二期臨床試驗的志願者,一共有616名。年紀最大的受試者,是84歲的熊先生。他説,看到我們支援武漢非常感動,但感動不如行動,趁著身子骨還硬朗,也想參與到抗疫中來。正是人民群眾無條件的信任和支援,給予了我們團隊莫大的鼓勵。

回顧在武漢的113天,我每天都是從睜開眼一直忙到第二天淩晨三四點鐘,而且一早就要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始終保持忙到“起飛”的狀態,始終是踩著油門往前衝的狀態。我堅信,只要保持這股勁頭,在科研道路上就沒有攻不下的“婁山關”“臘子口”。

前段時間,國家把“人民英雄”如此崇高的榮譽授予我。我深知,這份沉甸甸的榮譽不屬於我個人,而是屬於在武漢與我生死與共的軍事醫學專家組的全體成員,屬於全軍醫療和科研戰線參與疫情防控的所有戰友。

今後,我們將繼續堅守初心、砥礪前行,鍛造更多核心技術,拿出更多硬核産品,為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維護國家生物安全,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