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11月4日電 如何細緻品味河源市“紫金茶客谷”致富的陣陣醇香?從“精光村”到“金光村”華麗轉身背後密鑰是什麼?河源市紫金縣九和鎮智力幫扶“授漁”,牽線搭橋“造血”蘊含著哪些邏輯?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際,“脫貧奔康·粵來粵好”網路主題宣傳活動3日來到河源,嘗試揭開其脫貧奔康的“神秘面紗”。
圖為河源紫金縣紫城鎮“紫金茶客谷”。朱皓 攝
因地制宜 産業“造血”帶動脫貧奔康
溫杯、醒茶、沖泡、出湯……走進“紫金客茶谷”,紫金縣紫城鎮白溪村村民林偉蓮為遊客展示沏茶的“十八般武藝”,紫金茶蜜香濃郁、喉韻回甘。
林偉蓮愛人因尿毒症而失去工作能力,有兩個小孩,分別為13歲和9歲,全家人沉甸甸的生活壓力壓在她的肩膀上。“現在每個月多增加幾百元,且崗位相對穩定,還離家近,照顧家人、照顧小孩都蠻便利的。”林偉蓮説。
像林偉蓮一樣受益的村民還有不少。在九和鎮金光村,採訪團看見臉上洋溢著笑容的村民劉偉坤,在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駐村工作隊隊長、金光村第一書記王韶松等多方力量的幫助下,他家裏養起了雞和鴨,建了新樓房,還娶了媳婦、生了孩子,可謂“脫貧又脫單”。
“2019年,我在家裏養了2000多只雞和鴨。疫情期間,在王韶松書記的幫助下,我的雞和鴨能賣到廣州等地去了。”劉偉坤説。
左圖為劉偉坤新舊房子對比。右圖為在新房子前拍的全家福。朱皓 攝
九和鎮委書記劉俊峰説:“我們未來計劃把九和鎮打造成一個集生態、旅遊産業為一體的‘幸福莊園’,把農民變股民,把房子變民宿,把田園變公園,把農村變景區,讓村民共用産業發展的成果。”
“小産業”做成脫貧“大文章”。據河源市扶貧工作局數據,2019年,全市消費扶貧産品銷售數量274.32萬份,銷售金額3.0796億元,帶動貧困戶12251戶,舉辦農産品産銷對接481次,發展訂單農業76925個。
牽線搭橋 “交通+”輻射引四方活水
交通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大動脈,過去的紫金縣九和鎮金光村由於農村道路坑坑洼洼、排水設施不完備等問題,農産品銷路受阻。
圖為紫金縣九和鎮金光村“金光大道”。朱皓 攝
修一條道路,富一方群眾。廣東省交通運輸廳2016年5月起定點幫扶金光村時,村裏道路“臟亂差”,村民收入較低,被戲稱為“精光村”。王韶松從交通扶貧入手,在廣東省交通運輸廳支援下,整合資源將縣道X157線禦臨門溫泉度假村至九和鎮圩路段改建為二級省道S340。
王韶松説,作為紫惠高速連接線,“金光大道”于去年年底建成通車,成為金光村的脫貧路、致富路、景觀路。
路通財通,金光村依託不斷改善的交通條件大力發展産業,産業帶動的效應不斷顯現,村集體收入從2016年的3.4萬元提升至2019年的35.5萬元,實現了10倍增長。
“以前龍塘村有一條連心橋,由於年久失修,損毀嚴重,村民難以通行。經過多方溝通協調,爭取政策和220多萬元資金的支援,今年終於通車了。對於發達地區來説,建橋是一件小事,但對於龍塘這樣的偏遠山區來説,實實在在是一件大事。”河源市委組織部駐九和鎮龍塘村第一書記蔡陸宏説。
新舊連心橋對比。新華網發(資料圖)
金光村、龍塘村是九和鎮鄉村發展的縮影。劉俊峰表示,下一步,九和鎮將通過發揮“村長伯伯”和鎮級農村電商“二大平臺”作用,發展南藥種植、紅肉蜜柚、百香果等7大優勢産業;推進“一村一品、一戶一業”行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與鄉村旅遊相結合,促進農戶長效穩定增收。
脫貧奔康的成績背後離不開黨建引領作用,如何築牢黨員幹部服務村民“最後一公里”的“連心橋”?今年7月,河源市“黨建為村”市級總號全面上線試運營,將日常黨務、村務、事務工作搬到平臺上,與留守村莊和外出務工的村民們保持高度互動,為鄉村振興插上資訊化翅膀。(黃玫 李俊豪 陳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