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白楊”們將論文寫在華北大地

弘揚科學家精神

本報記者 馬愛平

5:00測定黎明前葉水勢,了解毛白楊是否口渴了。

16:00協作測定土壤水分,及時了解毛白楊的生長環境。

3:00一天工作結束,與楊樹林依依惜別。

……

這是獲得“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徵集活動三等獎作品——《林業人的十二時辰》展示的北京林業大學毛白楊人工林可持續經營與管理研究團隊(以下簡稱“毛白楊團隊”)紮根科研基地的日常一天。該作品由中國林學會選送。

這支由教師、博士後、博士、碩士、本科生等40余名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風作詞,葉作曲,為森林譜出花香鳥語:水為墨,根為筆,將論文寫在華北大地。

奉獻:辛苦著、努力著、重復著

4:00習慣了此時起床採樣,去看黎明前的楊樹林。13:00飯後討論下毛白楊的最新狀態。22:00測定毛白楊枝條和根系導水率。

……

在視頻中,毛白楊團隊研究人員淩晨4點就要起身前往毛白楊林地進行採樣、設置試驗、測定各項指標,並及時對試驗數據分析、討論,夜間的試驗、監測有時還要持續到第二天淩晨。

“作為新的林業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發揮林業人甘於奉獻,熱愛祖國的優良傳統。在我們的團隊中,數名同學參加過城市森林資源調查,他們利用自己的節假日等空閒時間,走出校園,穿梭于多個城市裏大大小小的街道小巷,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來對城區內樹木和林分的種類及分佈做一個清查工作。”團隊教師席本野説。

團隊中的楊紅青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主動請纓成為一名小區志願者,在寒風中為一方居民守得平安。同樣團隊中很多同學都有過作為志願者的經歷,焦馬倩曾經兩度成為國際馬拉松的志願者,為參賽選手提供方便。

求實:“5”還是“8”一定要弄清

10:00監測葉片物候,及時掌控毛白楊的生長髮育情況。14:00微根管拍照,觀察毛白楊根系的生老病死。15:00一起討論新鮮出爐的數據。

……

視頻展現了毛白楊團隊求實、創新的科學家精神。

5月的高唐,驕陽似火。團隊成員李玲雅和岳宗偉還在14米高的升降機上做物候試驗。

他們在十幾米的高空,忍受著炙烤,嫺熟有序地進行著試驗。經過一上午的測量,物候試驗終於完成了,回到基地後岳宗偉也沒顧上吃飯,就把海量的原始數據往電腦上錄,但是在錄原始數據的過程中,岳宗偉發現其中一個數值寫的不是太清楚,即像“5”也有點像“8”。

岳宗偉稍加思索地説:“那我再去試驗地裏量一下這個葉號的數據,如果耽誤了,那這片葉子這一次就沒有了數據,會影響到我們數據的整體品質。”説著,他拿起遊標卡尺,騎著車就奔向了試驗地。

正是秉持著這樣求實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創新的科研精神,毛白楊團隊在楊樹人工林綠色集約栽培技術、人工林SPAC(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系統水分傳輸過程與機制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創新研究成果。現已發表論文100余篇,獲教育部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等獎勵。

“早晨你披著彩霞,傍晚你吻著夕陽。年輕的白楊,你好像對我講,要珍惜春光,珍惜春光…… ”

走進毛白楊團隊,這歌聲仿佛更加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