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原空一師的“嫡傳人”是新中國首支組建、首支參戰、首獲戰功的英雄部隊。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他們首創空戰勝利,70年來,勇爭第一的“王牌”基因已經熔入他們的血脈,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這支與“第一”結緣的王牌部隊。

上午9時,一場2對2“空戰”即將展開,代表紅方出戰的特級飛行員姚凱駕駛戰機升空,然而剛剛起飛不久,戰場態勢就發生了變化。

空軍航空兵某旅副參謀長 姚凱:我的僚機已經被鎖定,已經進入不可逃逸區,直接就被對手命中了。

僚機的被擊落,意味著姚凱要同時與兩架藍方戰機對峙,想在1對2的情況下取得勝利,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空軍航空兵某旅副參謀長 姚凱:戰場中態勢是瞬息萬變的,飛機是一個三維的態勢在動,咱們人在地面上都是一個二維的,就是一個平面的。這就需要你長僚機之間長時間的默契配合,取長補短。

憑藉豐富的經驗與默契的配合,僚機在被擊落之前的一個舉動,讓態勢瞬間明朗起來。

空軍航空兵某旅副參謀長 姚凱:他在被擊落之前,已經把對手引誘到我的一個最佳發射距離之內,當時我就回轉的時候,我發射一枚導彈,把對手擊落。

1對2的局面瞬間變成了1對1,姚凱經過一連串大載荷的戰術機動,向藍方戰機發動了最後的進攻。

空軍空降兵某旅副參謀長 姚凱:整個後續的過程,我就跟對方的另外一架飛機進行一對一的纏繞,然後伺機尋找機會,我找到了我的一個最佳攻擊窗口,發射了一枚導彈,也把他擊落。

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的姚凱來自我國第一支航空兵部隊,它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4混成旅,後更名為空軍航空兵第四師,70年前,年輕的志願軍飛行員們從東北老航校剛剛畢業就走向戰場。

空軍航空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系主任 褚當陽:從1950年的12月,志願軍空軍入朝作戰,到1953年7月,空戰基本結束,空軍的航校一共培養出近6000名的飛行人員,2.4萬餘名的機務人員,基本上滿足了作戰的需要。

1951年秋冬,空戰進入白熱化。美軍日出動400至600架次飛機,企圖進行“絞殺戰”來轟炸摧毀志願軍後勤供應線。空四師協同友軍與敵激烈空戰,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粉碎了美空軍“絞殺戰”計劃。在一次戰鬥中,飛行員陶偉創造了首次近戰殲敵。

原中國人民志願軍空四師飛行員 陶偉:戰鬥非常激烈。我的長機在前頭,兩個敵機在中間,我在後頭,就這麼4架飛機就這樣,沒想到敵機開炮把長機給擊落了。

看到戰友被擊落,陶偉強忍悲痛,迅速衝向敵機並繞至其尾後,在距離約800米時,敵機突然降低飛行速度,而陶偉駕駛的戰機大速度前衝的情況下,他冒著與敵機相撞的危險,一連三炮打得敵機淩空解體。

原中國人民志願軍空四師飛行員 陶偉:一看正好我敵機對著正前方符合射擊條件,三炮齊發,從200米一直打到120米把美國飛機擊落,創造了最短射擊的距離。

維護祖國和平 捍衛空天安全

歷時兩年零八個月的朝鮮大空戰中,這支部隊5次入朝作戰,首創人民空軍作戰史上空戰勝利、夜戰殲敵、近戰殲敵等光輝戰績,共擊落敵機64架、擊傷24架,打破了“美國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56年3月30日,這支部隊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一師”榮譽番號。從那時起,這支部隊就始終傳承抗美援朝精神,2014年至今,他們已連續7次執行為志願軍烈士遺骸專機護航的任務。

  歡迎志願軍忠烈回國,我部殲-11B飛機兩架,奉命為你全程護航。

收到,保持隊形。

明白,加入編隊。

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 余昌義:我們單位是抗美援朝打出來的王牌部隊,在去迎接烈士遺骸歸國的路上,又去走了一遍這個歷程,心裏是很沉重的,但是能迎接他們回家,也是很自豪的。

每次執行護航任務,對官兵來説都是心靈上的洗禮,而這種洗禮,也讓這支部隊的每一個人對保衛祖國和平安寧有了更深切的認識。

執行某次海上防空警戒任務:我是中國空軍,注意!你已進入軍機活動空域,危及飛行安全,表明你的國籍、身份和飛行目的。

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 羅威:通常我們起飛之後,對方發現我們的戰機進入警戒空域之後,他們會選擇離開,而那天他們沒有,我們即使在這裡做警戒的時候,他們仍然向我方的領海線逼近。

雷達上的亮點不斷逼近,一架急速駛來的外軍戰機讓座艙的告警信號持續不斷,但是羅威絲毫沒有退縮的打算。

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 羅威:已經看清楚了他的機徽、機號,對方向我們壓坡度,壓縮間隔,干擾我們對其進行跟蹤監視。我立即在他尾後做S轉彎,始終在他尾後跟蹤監視,當對方發現通過盤旋、壓坡度等方式無法擺脫我的時候,他們就選擇遠離我方的海岸線,飛向公海。

就是豁出血肉之軀,也要把對手的囂張氣焰打下去,在最危險的地方維護祖國和平,在九天國門捍衛祖國空天安全,這是羅威和他的戰友們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完成的使命。 伴隨著人民空軍戰略轉型的不斷深入,這支“王牌”部隊的飛行軌跡越來越遠、任務清單越來越多:整建制跨區機動、遠海警巡任務、高原實彈打靶……他們創造的“第一”數量屢屢刷新,這些第一也見證著他們在“實戰空軍、轉型空軍、戰略空軍”能力建設中的使命擔當。(總臺央視記者 何椿 蘇洲 陸寬 趙俊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