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命令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支援朝鮮。

1950年9月15日,美軍于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後向三八線進攻。9月30日,經毛澤東決定,周恩來總理嚴正警告美國當局:“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決定越過三八線繼續擴大戰爭。10月3日淩晨,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就朝鮮戰爭問題再次鄭重地表明中國政府的立場:如果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勿謂言之不預。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了,但並不是像某些影視劇表現的那樣,披紅戴花、敲鑼打鼓,歡送子弟兵上前線,而是秘密入朝,嚴格保密,目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新華社等國內新聞媒體在志願軍入朝參戰的報道上,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嚴格掌握時機和把握分寸。直到第一次戰役勝利結束後,新華社才以援引朝鮮新義州電臺廣播的形式,第一次公開報道了“中國人民志願部隊”入朝作戰的消息。在第二次戰役中,毛澤東在親筆為新華社撰寫的新聞稿中首次公開使用了“我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稱。從此,中國的新聞報道開始公開使用“中國人民志願軍”這一稱謂。

新華社第一次公開稱“中國人民志願部隊”

1950年10月1日,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美軍悍然越過三八線,于10月19日佔領平壤,並向中朝邊界推進。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就在美軍佔領平壤的當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按預定計劃,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當天,毛澤東向各大戰區領導發電指出:“為了保衛中國支援朝鮮,志願軍決於本日出動,先在朝鮮北部尚未喪失的一部分地方站穩腳,尋機打些運動戰,支援朝鮮人民繼續奮鬥。在目前幾個月內,只做不説,不將此事在報紙上做任何公開的宣傳,僅使黨內高級領導幹部知道此事。”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所著《抗美援朝戰爭史》載,10月20日,“彭德懷、鄧華、洪學智、韓先楚、解方聯名致電各軍、炮兵司令部,要求各部確保行動秘密,爭取戰機。電報要求:各電臺應注意守聽以便隨叫隨應,但不要亂用電臺,以減少目標暴露;嚴格行軍時間,黃昏後出發,拂曉前宿營隱蔽完畢,進入宿營地後封鎖消息;嚴格防空紀律,發現敵機,任何人不得暴露目標……”志願軍官兵晝伏夜出,避開主要道路,在高山密林中行軍。10月25日,志願軍打響了入朝作戰的第一槍,開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次戰役。當日,志願軍取得兩水洞戰鬥勝利,首戰告捷。彭德懷曾專門致電毛澤東,請他核示戰報新聞,建議以朝鮮人民軍總部公報的形式,報道這次勝利。毛澤東于10月27日回電:“暫時不宜發表作戰新聞,待戰役告一段落再發表為宜。”

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至11月5日,第一次戰役勝利結束。中朝人民軍隊殲滅“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1.5萬餘人,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前佔領全朝鮮的企圖,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11月5日淩晨2時,毛澤東致電彭德懷:“為了迷惑敵人的目的,目前還是不宜以聯合司令部的名義發表戰報,但在戰報中應當有幾句話提到此次作戰有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願部隊(簡稱志願部隊,對外不稱志願軍,對內則稱志願軍)參加,並且打得很勇敢。戰報起草後請發來看過,然後發表。”

11月6日,前方發來戰報,毛澤東作了修改。11月7日,新華社播發了這條報道。報道説:“據新義州電臺廣播: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人民軍總司令部頃發表公報稱:共和國人民軍最近在朝鮮西北部的作戰中取得了重要勝利。在此次作戰時期,有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願部隊的組成,這個志願部隊在人民軍總司令部統一指揮之下,和人民軍一道參加了作戰。在中國人民志願部隊的參加之下,人民軍在溫井、雲山一帶擊潰了李承晚匪軍第二軍團四個師及美軍一部,迫使該方面美國侵略軍及李承晚匪軍逃至清川江以南……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部隊士氣極為旺盛,朝中戰士團結無間,親如兄弟。人民軍指戰員決心為繼續前進並繼續殲滅美國侵略軍及李匪軍而努力”。

這篇報道概述了第一次戰役的經過,公佈了中朝人民軍隊的戰績,展示了中朝軍隊的士氣和決心,尤其是第一次對外公開報道了中國人民志願部隊入朝參戰的消息。這篇報道立即成為國際上的獨家新聞,引起國際輿論的強烈反響,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歡呼雀躍,備受鼓舞,而美國白宮和五角大樓卻由此引起不小的震動,“聯合國軍”的其他各參戰國也震驚不已,極為恐慌。

毛澤東在戰報中首稱“我國人民志願軍”

1950年11月17日,毛澤東給中宣部副部長、新聞總署署長胡喬木寫信,對朝鮮戰場新聞報道應堅持的方針作出明確指示:“一切有關朝鮮主力戰場的新聞,都應將朝鮮人民軍與中國人民志願部隊聯在一起説,不應只提人民軍而不提中國人民志願部隊,如‘新華社15日訊’那樣,這樣的電訊發到前線和全國都沒有好處。關於朝鮮消息,塔斯社的一些不關重要的電訊都不應轉發,新華社應自己派人去採訪發電,或在北京根據內部情報自己寫電訊。”在信中還專門強調“報社應寫社論鼓勵志願軍。《參考消息》上,無根據地亂安題目,幫助美國人恐嚇中國人,也應加以整頓”。毛澤東的指示很快得到落實,朝鮮戰爭做到了報道以自己的聲音為主,從而掌握了輿論宣傳的主動權。

毛澤東還親筆為新華社撰寫戰報。新華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國內新聞選1949-1999》,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戰報》題下輯錄了4條戰報,編者加注説明:“這4篇消息均為毛澤東主席為新華社親筆撰寫。”今天讀起來,仍讓人感到眼前猶有千軍萬馬,氣勢恢宏。

1950年11月7日,志願軍打響了第二次戰役,“仍採取運動戰、陣地戰、遊擊戰相結合,內線和外線相結合的方針”,誘敵深入,各個殲敵,將西線進攻之敵誘至溫井、寧遠一線以北地區消滅之,將東線之敵誘至長津湖地區消滅之。志願軍戰士連續作戰,勇猛衝鋒,戰至12月1日,美軍傷亡慘重,倉皇潰逃。

12月1日,在第二次戰役正進行期間,毛澤東親筆為新華社撰寫了戰報:“朝鮮人民軍與我中國人民志願部隊全體同志們,目睹敵人這種瘋狂的侵略行動,個個義憤填胸,誓以最大決心,痛殲敵人。乃于十一月二十五日起舉行反攻。經數日激戰,已將敵人的攻勢擊潰。現西線朝鮮人民軍與我中國人民志願部隊,正以排山倒海之勢,跨越高山大川,銜尾急進,追殲逃敵……”12月4日,毛澤東又撰寫了一則戰報,指出“英勇的朝鮮人民軍和我國人民志願軍全線追擊……東西兩線敵軍,恐慌萬狀,急於逃命”。我軍“正向平壤方向攻進中”。毛澤東的這兩則戰報報道了前線最新戰況,因為毛澤東對抗美援朝的每次戰役的決策、部署、進程都直接掌控,所以戰役全局、敵我態勢了然于胸,在行文中也沒有羅列枯燥的數字,而是帶有生氣和動感,氣勢磅薄。並在報道中第一次使用“我國人民志願軍”這一稱謂。新聞播發後,震動中外,我志願軍的英勇善戰令世人刮目相看。

12月6日,尾追敵人的志願軍第39軍116師收復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臨時首都平壤。在北京時刻關注朝鮮戰場的毛澤東接獲前方捷報後,非常高興,親筆為新華社撰寫戰報,報道説:“朝鮮人民軍和我國人民志願軍本日解放平壤。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侵略軍以及李承晚匪軍殘部,向平壤以南潰退,朝鮮人民軍和我國人民志願軍的正規部隊,于十二月六日下午二時進入平壤城。”戰報短小精悍,僅有84個字,在第一時間報道了“中朝人民軍隊並肩作戰,收復了已淪陷49天的平壤”這一重大喜訊,距事件發生只有幾個小時。

毛澤東在總結二次戰役的戰報中首稱“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0年12月24日,第二次戰役勝利結束,共殲敵36000多人,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聯合國軍”退至三八線以南,由進攻轉入防禦。第二次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戰略意義最為重大的一次勝利。這一勝利,大大超過了毛澤東在志願軍入朝時及第二次戰役前的預想。所以毛澤東獲知勝利的消息後,異常興奮,想到不久前柳亞子曾送來一詞,於是詩興大發,揮毫寫下一首和詞:“顏斶齊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無邊,而今一掃紀新元。最喜詩人高唱至,正和前線捷音聯,妙香山上戰旗妍。”詞中提到的妙香山在朝鮮清川江邊,是第二次戰役的前線。

1950年12月31日,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的戰報説:“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朝鮮東北地區並肩作戰中,用自己的鐵拳沉重地打擊了美國侵略軍的精銳部隊海軍陸戰第一師以及步兵第七師和步兵第三師……中朝人民的勇士們從長津湖地區打起,經過二十多天的積極圍擊、切擊、追擊,直打到東部沿海鹹興、興南地區,像趕鴨子一樣,把美國侵略軍趕下海去了……從而配合西線的勝利,根本改變了朝鮮戰局,使自己轉入了全線的大反攻。”毛澤東的這條戰報是對第二次戰役東線戰況的總結,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我軍勇往直前、連續作戰的英雄氣概,將敵人丟盔棄甲、遺屍纍纍的狼狽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作者為文史學者、臺兒莊戰役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