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後的鹽鹼地種植出的玉米顆粒飽滿。王慧 攝

金秋十月,內蒙古進入了秋收時節,金黃色的玉米已經收割到院子裏,不遠處收割機正在農田裏忙碌個不停。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榮義村第三生産隊長高殿文望著這片豐收的田野,不禁感嘆起過去鹽鹼地時的情景。“家裏的耕地改良之前只有30%能用,而且只能種植葵花,一年下來維持生計都很難,幾乎沒有收入。我們村2018年開始改良鹽鹼地,之前不能用的荒地如今也能種植出農作物了,增産70%,家裏的生活就慢慢好起來了。”

鹽鹼地制約農業發展

  鹽鹼地改良後的萬畝良田。楊永旺 攝

高殿文所説的鹽鹼地改良土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地區河套平原。巴彥淖爾蒙語意為“富饒的湖泊”,地處中國北部邊疆,黃河自東向西橫貫該地,形成黃河中游的大型灌區——河套灌區。灌區引黃控制面積1743萬畝,年引黃水量約52億立方米,佔黃河過境水量的七分之一,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油生産基地,也是亞洲最大的自流灌區。該地區現有耕地面積1058萬畝,擁有5個國家重點産糧大縣,被外界譽為中國的“塞外糧倉”,是中國重要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

然而,“塞外糧倉”也由於土地鹽鹼化嚴重、灌排不配套、基礎設施缺乏等原因,仍有幾百萬畝劣質田地。這些田地分佈零散、地勢不平、産量低下,制約著農業發展和農民的積極性。

  改良前的鹽鹼地荒草叢生。王慧 攝

巴彥淖爾市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土壤科科長張琛平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黃河從北部多次改道到南部,北部烏加河,南部黃河,兩河之間形成次生鹽漬化耕地,鹽鹼土常形成斑狀分佈,以前的舊河道、洼地邊緣和局部高起部位,呈現大處在洼、小處在高、洼地積鹽較重,為重度鹽鹼地,坡地積鹽較輕為中輕度鹽鹼地。河套灌區現有耕地1100萬畝,其中約有484萬畝鹽鹼地,佔總耕地面積的44%。其中輕度鹽鹼地257萬畝、中度鹽鹼地148萬畝、重度鹽鹼地79萬畝。鹽鹼化耕地具有含鹽量高、土壤板結、通氣性不良、肥力水準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特點,不利於作物捉苗和正常生長,經濟效益差。”

缺啥補啥對症下“藥”

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榮義村村民丁紅,家裏有40畝地,過去都分佈在村子的各個角落,大大小小共有40多塊,耕地機械無出路,灌排不配套……他告訴記者:“五原縣耕地高低不平、土堆多,地塊雜亂、不規則,過去總是修修補補,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現在好了,通過改良,零散的土地整合起來,種植也方便多了,過去種植不了小麥、玉米的土地如今都可以種了,加上渠通、溝通、路通、地平,澆灌時間縮短了2/3,每畝地還可節水60立方米。”丁紅高興地説。

  暗管排鹽光伏泵站。王慧 攝

據了解,2000年以來,巴彥淖爾市結合當地實際,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程度鹽鹼化耕地整合了三種鹽鹼地改良技術模式,即“五位一體”改良技術模式、上膜下秸綜改技術模式(秸稈阻鹽)、暗管排鹽技術模式。“五位一體”技術模式主要內容是針對鹽化土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降低土壤PH值,摻混明沙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通透性,施用脫硫石膏改鹼,施用改良劑,種植耐鹽作物;上膜下秸綜改技術模式(秸稈阻鹽)主要是利用秸稈翻壓在土壤30~40釐米處形成隔鹽層,切斷地下鹽分上升通道,起到降鹽效果,秸稈還田後也起到了肥田的效果;暗管排鹽技術模式主要是針對地下水位高,鹽鹼化較重的耕地,實施大水洗鹽後,鹽水滲透暗管中強排出農田外,起到降低地下水位和排鹽的雙重作用。

近幾年對三種改良模式示範結果表明,輕度鹽鹼地採用“五位一體”技術模式保苗率可提高20%以上,總保苗率達到95%以上;中度鹽鹼地採用上膜下秸阻鹽綜改技術模式,保苗率可提高40%以上,總保苗率達到90%以上;重度鹽鹼地採用暗管排鹽配合“五位一體”模式,保苗率可提高60%,總保苗率達到80%以上。

  U型混凝土板襯砌渠道。王慧 攝

五原縣科技服務中心主任靳存旺告訴記者:“老百姓由過去粗放型的耕作轉變為精細化種植,改良後耕地的地力普遍大幅度的提高,耕地的農業標準化程度也隨之提高,農業調整空間範圍也加大了,年新增産糧50億斤,也就是説可以再造一個糧倉。”

科學改良劣田變良田

2017年巴彥淖爾市編制了《內蒙古巴彥淖爾市484萬畝鹽鹼化耕地“改鹽增草(飼)興牧”示範工程規劃》,該規劃計劃投資128.9億元,其中灌排配套、節水灌溉投資64.2億元,農藝工程及田間硬體配套投資64.7億元。完成484萬畝鹽鹼化耕地改良目標。

  鹽鹼地試驗田。王慧 攝

2018年巴彥淖爾市啟動實施了5萬畝“改鹽增草(飼)興牧”試驗示範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將渠、溝、路、林、田進行了精細化改造並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將耕地擴容提質,鹽鹼地減少1.5萬畝,新增可耕地4500畝。種植作物也由原來的四種增加至7種該項目區生産的拱棚瓜菜、藥材、甜玉米等全部通過綠色農産品認證,是巴彥淖爾“天賦河套”農産品優質生産基地。

  收割機在田野裏忙碌著。王慧 攝

靳存旺告訴記者:“以前遇到鹽鹼地,我們只是一味的改,通過十年的實踐我們找到了新的改良思路,即‘改、用、留’,所謂‘改’就是成本低的,有改良價值的我們會進行改;‘用’就是將重度鹽鹼地用於養殖,效益也很可觀;‘留’就是將流入到地裏的黃河水中鹽分離子存放到設計好的聚集區,可以種植些耐鹽鹼的作物。百姓最注重效益,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增加了老百姓致富的途徑,5萬畝改良以後每畝增産300元以上。”

  長勢旺盛的玉米作物。王慧 攝

2018年以來,巴彥淖爾市通過整合高標準農田建設、自治區鹽鹼地改良專項試點工程等項目資金16.39億元,完成鹽鹼化耕地改良140.03萬畝。其中,2018年整合項目資金12.1億元,完成83萬畝;2019年整合項目資金4.39億元,完成57.03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