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時20分,汽笛拉響,從呼和浩特東開往北京北的G2432次列車緩緩駛離呼和浩特東站。這條路線包括張呼高鐵和京張高鐵,以張家口為樞紐,向西北連接呼和浩特,往東南連接首都北京。
去年12月30日,呼和浩特至北京高鐵開通,全程用時從過去的約12小時縮短至2小時左右。“十一”假期,這條連接草原與首都的線路熱鬧起來。
車內車外確保行車安全
伴著夕陽的余暉,因金色車身被譽為“金鳳凰”的復興號列車在草原上飛馳。
這是G2432高鐵列車長宿莉莎今天值乘的第4個車次。自從值乘高鐵以來,宿莉莎和同事們一天會往返約6個車次,這個頻率她在過去完全不敢想像。
“我剛入路的時候在K574列車值乘,那時候從呼和浩特去北京要麼坐一個白天,要麼睡一宿。”宿莉莎笑著説。從最早的綠皮車到如今的復興號,“90後”宿莉莎也開始了自己的“高鐵時代”。
國慶假期,列車上的孩子比往常要多。“小朋友接熱水要小心哦,不要接得太滿,會燙到手的。”看到一個小女孩在電茶爐旁接水,宿莉莎很自然地接過女孩手裏的水杯,幫她接好水。
每隔一小時,宿莉莎就要對各節車廂進行一次巡檢:整理旅客的包帶、提醒保潔人員清掃車廂、隨手檢查洗手液的液位、手持驗票機標記旅客需求……與平日裏活潑女孩的形象有所不同,值乘時的她多了些細緻與沉穩。
在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的調度指揮中心,張鵬和高山山正在監控室密切關注著高鐵沿線的“天眼”監控系統。
“呼和浩特東站與興和北站之間一共有1424個攝像頭在監控著高鐵線路,一旦有異物入侵或雨雪災害,‘天眼’系統就會發出提示,確保高鐵列車的行車安全。”張鵬説。
高鐵沿線市民的新生活
乘坐“金鳳凰”,一個多小時左右就能到張家口。
“旅客們,由北京北開往呼和浩特東方向的高鐵G2409次列車馬上就要進站了……”站在京張高鐵張家口站的候車大廳內,聽著熟悉的站內廣播,看著熙熙攘攘的乘客,66歲的張家口市民戴秀芝激動不已。
“這裡變化太大了!你瞧這站內的指引標識多明顯,你看那邊的工作人員態度多好,你聽播音員的聲音多好聽!”戴秀芝説,60多年前老張家口南站開通後,她就跟隨在鐵路工作的父親居住在南站邊上的新車站社區。從蒸汽機車、內燃機車再到智慧列車,戴秀芝見證了火車的更新換代和張家口南站的變化。
“這是京張高鐵開通後,頭一次迎來國慶中秋佳節,就想和老伴到高鐵站看看。”戴秀芝一邊説,一邊拿著手機拍照。
“以前在車站看到的大多都是往外走、出去打工的人,現在都是來旅遊的人,口音一聽都是北京、天津的,南方的也有。”
近年來,張家口圍繞高鐵進行綠色生態建設,將城區作為景區來打造。高鐵站所在的經濟開發區修建南北兩個公園廣場,新建26個街角遊園,開展3條生態廊道建設……一項項景觀綠化工程讓城市更美麗、更宜居。
“我們家就住在高鐵站對面的小區裏,但看不到路上的車,因為車都被道路兩旁茂密的樹木遮擋住了。”戴秀芝的老伴説,現在住上了有獨立衛生間和廚房的房子,老兩口每天晚上都要出來散散步,到旁邊的公園廣場鍛鍊身體。
戴秀芝説,早年最好的道路是用蒸汽火車燒剩下的煤渣鋪就的站前東西路,現在出門就是寬闊的公園廣場、筆直的柏油馬路,繁華便利,城市與自己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金鳳凰”劃出一條“橫”
駛入北京市區前,“金鳳凰”要穿越八達嶺長城景區。跨越百年,京張高鐵的八達嶺長城站與不遠處京張鐵路的青龍橋站彼此守望。
1909年,在修建難度最大的南口至八達嶺段,京張鐵路總工程師詹天佑設計了“之”字形線路。青龍橋站就位於“之”字線的折返點,軌道在這裡一進一齣,形似漢字“人”。
“十一”假期,青龍橋站站長楊存信和往年一樣依然在這裡值班。“京張高鐵從青龍橋站的下方通過,隧道與地面最薄的地方只有4余米。”楊存信説,京張高鐵的一“橫”與人字形的京張鐵路形成了“大”字。
從“人”到“大”,這一“橫”寫了110年。京張鐵路,中國第一條自行設計建造和運營的鐵路。京張高鐵,中國第一條智慧化高鐵線路。鐵路人説,沒有第一條京張鐵路,就沒有現在的京張高鐵。
“這個‘大’字不但彰顯了我國的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民族精神的最好見證。”楊存信説。
“金鳳凰”穿越崇山峻嶺上的八達嶺長城,夜幕已悄然降臨。車廂裏響起宿莉莎甜蜜的聲音:“各位旅客,我們即將到達終點站……”
此刻,列車保潔員王鳳青已經開始第4次清掃。從列車進站到再次發車回呼和浩特,間隔不到半個小時,她和同事必須在這期間做完車內清掃,迎接下一批旅客乘車。
18時32分,G2432準點到達北京北站。有人即將回到溫暖的家,有人即將踏上新的旅途。從“人”到“大”,“金鳳凰”將沿著這條“橫”再次出發。(新華社記者張超、朱文哲、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