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巒疊嶂,群山連綿,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那坡縣是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今年還有1353戶4454人未脫貧。
那坡縣因地制宜,將桑蠶産業作為主導産業,大力發展桑蠶種養、暢通蠶繭收購渠道、延伸鏈條促進就業,2萬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受益。
種養桑蠶提振心氣
一個大坑,坑底卻很平整,一大片桑樹苗正努力生長。龍合鎮龍合村這個廢棄的鋁土礦,復墾了。
靠礦吃礦,把山吃醜了,把地吃少了,把人的勁頭吃沒了。貧困戶雷定吉説:“那會兒村裏有三多:卡車多,礦坑多,馬路上的醉漢多。”
今年開春,村鎮幹部、公益性崗位人員、農戶們扛著鍬、牽著牛,把這片土地重新開發出來,打造了500畝連片桑蠶示範點,供有意願種桑的農戶管養。200畝以上的連片桑蠶示範點,那坡縣今年新建了12個。在示範點承包種植桑樹的貧困戶,每畝可獲得500元補貼。除了新設集中連片補貼,今年1至6月間的産業獎補也提高了三至五成。“我家20畝桑園産業獎補,比往年足足多了5000元。”雷定吉説。
別看老雷現在喜滋滋,5月份時還笑不出來。養的兩張蠶一直拉稀,雷定吉心裏著慌。還好,縣蠶業技術指導站組織了一批精幹力量,下鄉進行技術指導,雷定吉才明白:桑葉太嫩,蠶會拉稀;桑葉太老,蠶吃得少。趁此機會,雷定吉學了不少養蠶竅門,石灰消毒、燈光保溫、餵養桑葉、上竹結繭,精心照料下,那批蠶收了200多斤繭,到手4000多元。
缺技術是制約那坡種桑養蠶的重要因素。為此,當地建起較完善的技術指導機制,除了組織技術員下鄉,還安排農戶參加産業技術培訓。
“今年以來,那坡縣通過新建1.61萬畝桑園,提高産業獎補額度,提升種養技術等措施,有力提振了貧困戶心氣,激發了內生動力。我們完全有信心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實現整縣脫貧摘帽!”那坡縣委書記黃林説。
蠶繭收購穩住銷路
雨大、坡陡、路遠、彎多,到大山裏的平孟鎮那萬村上樓屯很不容易。七彎八拐,一幢水泥房矗立路邊,這是貧困戶農氏花今年新建的,有120多平方米。
農氏花正在屋內避雨,手機響了。一瞧,“小蠶代訂群”來消息了:“第三批秋蠶要報啦”“幫我報10克”“報4克”……農氏花連忙發了條消息“我報6克”。上一批蠶繭剛賣,賺了1660元,農氏花説:“銷路不愁,我就能放心地買蠶種搞養殖。”
説起來,4月初農氏花還打過退堂鼓。當時她吭哧吭哧把蠶繭扛到鎮上,滿以為能有個好收成。沒承想,往年二十五六元一斤的收購價,今年只有十二三元。受疫情影響,市場對蠶繭需求不旺,價格持續低迷,農氏花只好把蠶繭扛回了家。
恰在此時,村幹部們挨家挨戶發宣傳單,除了提醒做好疫情防控,還帶來一個好消息:縣里落實蠶繭收購保護價政策,最好的一等化蛹蠶繭每斤20元,差價部分由縣政府和蠶繭收購企業各承擔50%。截至目前,那坡縣內絲綢企業以保護價收購一級繭237.4萬斤,支付差價金額208.34萬元。
不僅如此,縣裏還鼓勵創建村級便民服務公司,搭建平臺代銷代購,很多村落相繼建起了蠶繭收購站,蠶農就近即可交易。
一個穩字暖民心。那坡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農有敬説:“‘價高隨行就市,價低保護收購’,這些政策有利於打通銷售堵點,調動農民積極性。”
從年初到現在,農氏花已經養了7批蠶,賣了1.3萬多元。這新來的6克蠶種,大概有小蠶一萬多只,要是餵養得當,能結繭六七十斤,一個週期,20天就能有收穫。農氏花説:“這樣幫我們,貧困帽一定能摘!”
紡織加工帶動就業
並絲、捻絲、接線、下線,馬玉奇熟練地操作著倍捻機。説起工作,她頭頭是道:“倍捻就是把機器上的紗線捻成繩,經緯線各有不同。一般説來,經線細緯線粗,經線密緯線疏,低捻接頭要打結,高捻接頭不打結。”
馬玉奇是城廂鎮永樂村的貧困戶,去年在那坡同益新絲綢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培訓了3個月,眼瞅著好光景就來了,疫情發生後又沒了活計。“難不成再去打零工?一個月好賴能掙七八百元。”她猶豫不決。
公司卻沒讓她失望。3月一復工,公司負責人劉建雲就招呼她們上班了。靠著車間老師傅們傳幫帶,馬玉奇很快就勝任了倍捻員這一工作。月底拿到2700元工資,她高興得心裏樂開了花:“公司離家就兩裏路,不光錢掙得比以前多,還能照顧兩個孩子。”
同益新絲綢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是粵桂扶貧協作項目,得益於深圳市龍崗區的支援,那坡蹚出了龍頭企業帶動就業幫扶的路子。劉建雲説:“公司設立的車間,已經被認定為就業扶貧車間。截至8月,車間已安排那坡縣當地勞動力407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3人。”
破繭成蝶。如今,桑蠶産業已覆蓋到全縣9個鄉鎮127村,2萬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因此受益。上半年,那坡縣鮮繭産量3129噸,産值1.1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