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茶葉、培育食用菌、發展蔬菜産業……近年來,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榕江縣等地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産業、廣泛動員貧困群眾參與其中,蹚出了一條以産業帶動群眾增收的致富路。

東西協作,先富幫後富

在沿河縣中寨鎮志強村的山坡上,茶苗蒼翠欲滴、長勢喜人。2000多畝的茶園裏,村民們正在鋤草、打藥。“這是我們的搖錢樹,我們要讓一片片葉子造福一方百姓。”中寨鎮黨委書記譚鵬飛説。

茶園背後,是東西協作、先富帶後富的生動寫照。茶樹來自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2018年,黃杜村20名農民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村裏種植白茶致富的情況,提出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後,中寨鎮成為茶苗新的落腳點之一。

中寨鎮海拔1200多米、土地資源豐富,適合茶樹生長。如何讓這份跨越千山萬水的情誼惠及群眾?譚鵬飛介紹,志強村採取“村集體+公司+農戶”模式,將茶苗折資量化,入股專業合作社;同時,農戶以土地入股;此外縣裏還撥付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援集體經濟發展。

有了白茶苗,村民多了增收渠道。志強村71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廖廷洋説:“一天能掙80元,一個月近2000元。”像廖廷洋這樣從茶園受益的群眾還有很多。“每年到茶葉基地務工的有上萬人次,其中貧困戶佔多數,我們光發勞務費就超過了100萬元。”沿河雲霧生態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勇説。

今年3月,中寨鎮的茶樹首次開採,攤青、殺青、烘焙、提香……新出爐的茶葉芳香宜人,在香味、湯色等方面絲毫不輸安吉本地茶葉。現在,合作社與浙江茶葉集團簽訂了10年的銷售合同,茶農更有奔頭了。

成立專班,促産業發展

沿河縣官舟鎮馬腦村,食用菌種植基地一片繁忙,村民們將2萬多根菌棒整整齊齊地擺放在地裏。

小小食用菌,如何助力脫貧攻堅?沿河縣食用菌産業發展專班副指揮長黎澤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村民一方面可以流轉土地,每畝每年700元,同時在菌業公司務工,每天80元,年底還能從公司拿到分紅。”

今年57歲的田鳳英是貧困戶,她這兩天在基地鋪地膜。從3月初平整土地開始,她就在基地幹活。“今年光務工就掙了4000多元,土地流轉收入1100多元,這比種地划算。”田鳳英説,她丈夫在外打工一個月還能掙3000多元,“黨的政策好,今年全家‘摘帽’不是問題。”

為推動扶貧産業儘快落地,3月初,縣裏成立工作專班,現場指揮督導。“從我們花10天流轉土地,10天平整土地,到50余萬根菌棒擺在地裏,前後只用了40天。”官舟鎮副鎮長杜尚會介紹。

近年來,沿河縣把食用菌産業作為全縣重點發展産業之一,在12個鄉鎮(街道)25個村規劃年生産黑木耳1700萬棒,總面積2000畝,預計實現年産幹木耳1950噸,産值過億元,覆蓋農戶7096戶2696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11戶3229人。

産業升級,提高附加值

“八山一水一分田”,貴州多山地,而榕江縣車江大壩是個例外。壩區在縣城北邊不遠處,萬畝良田裏,一排排鋼架大棚整整齊齊。走進大棚,黃瓜翠綠;大棚外,茄子生長正旺。

助力群眾增收、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産業升級是關鍵。一段時間裏,車江大壩産業“零散亂”,又因大壩緊挨縣城,交通便利,外來人口聚集,導致違法建房、私搭亂建現象屢見不鮮。

如何讓萬畝大壩成為名副其實的“聚寶盆”?今年2月,榕江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對壩區進行整治,拆除違建房屋,清除改變土地用途的苗木、魚塘等。“榕江靠近廣東,縣裏決定將壩區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蔬菜供應基地。”車江壩區産業發展工作指揮部副指揮長吳玉彬説。

榕江縣引進貴陽農投集團對壩區産業進行統一運作,並聯合縣農投公司、農業合作社等共同組建項目公司。“我們以每畝每年1600元左右的價格流轉農民土地,優先雇用本地農民務工,年底農民還有固定分紅。”貴陽農投集團榕江園區負責人孔維偉介紹,規模化種植辣椒、番茄、茄子等,賣出了好價錢。

眼下,壩區迎來第二季蔬菜采收季。這些蔬菜採摘分揀包裝後,將走出“山門”,銷往各地。據統計,目前榕江全縣蔬菜種植産值2.08億元,覆蓋帶動貧困戶4614戶近2萬人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