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邯鄲,有兩個美麗的小村莊,它們曾經歷困苦衰落,也都憑藉自身獨具特色的文化底蘊涅槃重生,重新走上了文化振興、産業發展、村民宜居之路。

太行景美曲悠然,戲裏唱出獲得感

“俺本是丫鬟一女流,忽聽姑娘喚丫頭。蓋上了鍋添把火,匆匆忙忙奔繡樓……”在河北省武安市古戲臺上,絲竹悅耳,鑼鼓鏗鏘,兩位戲曲演員身段優美,戲腔悠揚。台下聚集的遊客和村民沉醉其中。

這是八百里巍巍太行山下的一個小村莊,名喚“樓上”。古老的“平調”“落子”劇種自這裡生根,如今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更是讓這個小山村重煥活力。在樓上村村口,一排色彩鮮明的巨大臉譜高懸在村名石上;平調落子博物館內,全國劇種中絕無僅有的二弦、軋琴和清末時期的古老戲袍向遊客們無聲講述著落子戲幾百年的滄桑;平調落子傳習所中,20多個中小學生神情專注,專業老師正在對他們的表演動作進行精雕細琢。

電線桿上、小橋墩上、小巷裏,一張張戲劇臉譜、一個個戲曲人物、一件件戲曲道具與鄉間小道的風景融為一體,連衛生間都是用戲曲卡通圖像冠以“娘子”“官人”字樣。這裡的每一處細節都別具匠心,到處都是戲曲的影子,展現出“山居戲鄉”的濃郁氣息。

樓上村地處太行深山之中,原是一個貧困的小山村。與其他山村不同的是,它有一個已成立幾十年的平調落子劇團,至今仍活躍在十里八鄉。武安市充分挖掘這裡的戲曲文化優勢,以平調落子為依託,採用“文化+”“旅遊+”模式,在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下,建造了平調落子博物館、戲曲物件工坊大師工作室、戲曲文化演藝室等綜合硬體設施,將樓上村打造成為中國平調落子第一鎮。

文化振興帶來的旅遊業發展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準,農産品銷路打開供不應求,農家樂、民宿也如雨後春筍般相繼開業。平調落子博物館對面,就是村民白彥科的鄉村超市。“我原來開的是只有兩間門臉的小賣部,賣一些日用品,也就掙個油鹽錢。現在遠遠不能適應需要,我都升級成5間的超市了。”49歲的白彥科臉上洋溢著幸福,向記者講述著,“原來的農産品不好賣,現在村裏的板栗、連翹、金銀花等土特産,都不夠我的超市向遊客銷售的。”據村黨支部書記王為科介紹,村民每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已達到6000多元。

文化的振興不僅鼓了村民的“錢袋子”,也改變著鄉村的面貌。以前的樓上村,道路上滿是隨處流淌的污水和隨手丟棄的垃圾,遇到下雨天,路上更是泥濘難行。如今隨著村內基礎設施的不斷修建翻新,鄉村小路乾淨整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垃圾不落地,樓上更美麗”更成為村民的行動指南。樓上村也先後被武安市評為“美麗鄉村建設先進村”“十大美麗鄉村”。

如今的樓上村“上山可觀景,下山可聽戲,吃住有特色,特産有銷路”,鄉村文化的振興讓村民對未來過上更好的日子充滿希望。

昔日的“空心村”,今日的“藝術搖籃”

幽深的古巷青苔斑駁,路旁枝幹虬曲的桑榆靜立百年,邯鄲市峰峰礦區張家樓村的每一個角落都保持著古村落最樸素的原生狀態。這裡盛産優質瓷土,挖瓷土、燒硫黃曾經是張家樓一帶村民致富的産業,當地百姓鑿井挖土,供應著磁州窯的爐火千年不熄。隨著生態環境的整治和傳統陶瓷燒制工藝的衰落,張家樓村村民的經濟收入逐漸下降,許多年輕人開始外出打工,其餘村民也陸續遷出到西片新村,獨具韻味的老村逐漸沒落,民宅空置率超過50%,張家樓村漸漸成了一個廢棄多年的山區“空心村”。

看著帶有磁州窯文化特徵的古村落被遺棄,當地文化學者趙立春坐不住了。2015年,在當地鎮政府和村委會支援下,趙立春開始著手進行古村落保護工作,本著“修舊如舊”原則,對老房子進行修繕,把即將坍塌的老宅子清理加固,改造為一個個工作室、創作室、展覽室。“對張家樓老村的保護,不僅要保護老建築,更要守住這裡源遠流長的文化,以文化搭臺推動鄉村振興,讓村民們受益,延續古村生命力。”趙立春説。

在趙立春的努力下,許多藝術家陸續來到張家樓,共同成立了張家樓藝術公社,他們在這個擁有千年文化積澱的古村落裏,開始了書畫、陶瓷、文藝等藝術創作。詩人張楠説:“正是看中這裡的陳舊美、原生態,我才選擇在這裡創作。”

沉寂多年的“空心村”再次熱鬧了起來,變成了藝術的搖籃。2017年,在政府的助力下,藝術家與村民們共同打造了《印象磁州窯》大型實景演出。高峰時,張家樓村近百名村民參演,不僅帶動了村民增收,還推動了當地“夜經濟”發展,助力了老工礦區經濟轉型。張家樓村在2018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被評為“2019年中國最美鄉村”。

如今,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紛紛回到家鄉,在保護村莊原貌的基礎上,開設茶吧、陶吧、農家樂、民宿,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實景演出、苗木鮮花栽培、特色蔬果採摘等文旅産業中。截至目前,張家樓村有常駐藝術家40多名,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實現文旅綜合收益300余萬元,解決百餘人就業,村集體年收入突破10萬元。

藝術公社給張家樓帶來的不僅是這些,村民石洪英身患重病,藝術家們舉辦大型公益演出、義拍自己的作品為其籌集醫藥費;村裏的孩子金榜題名,公社點亮全村燈火、張榜祝賀……張家樓村的發展真正踐行著“讓藝術紮根”“讓村民受益”的初衷。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文化與發展融合,助力邯鄲踏上美麗鄉村建設新征程。(本報記者 董蓓 耿建擴 陳元秋 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