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歲的黃峰想像中的小康生活是“不吃蘿蔔菜”。説起這個話題,他笑了:“現在的生活,過去想都不敢想。”

黃峰是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大竹園鎮七堰社區黨支部書記。這是一個最近10年才發展起來的移民新區。4000多口人分四期從不同地方搬遷而來。有地質災害避災移民,有生態移民,也有易地扶貧搬遷來的。他們現在和諧地生活在這裡,每天都有七八十人到社區廣場去跳舞。

黃峰還記得,2003年他第一次聽老支書講建設小康社會。什麼是小康呢?老支書告訴他們,小康就是吃得好、住得好。怎麼才算吃得好?老支書解釋説:“每天有四菜一湯,菜可不是吃蘿蔔菜啊!”在秦嶺深處的安康農村,蘿蔔曾經是人們過冬的“當家菜”。

那時,黃峰是村裏的會計,到2005年他接過老支書的擔子當上了黨支部書記。2010年夏天,村裏發生一次山體滑坡,七堰村在各級政府幫助下,整體搬遷,有了今天的七堰社區。黃峰説,他們的小康生活是“移”出來的。

移民搬遷是秦巴山區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安康市2011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以來,已經建立了1364個扶貧移民安置點,搬遷群眾26.73萬戶93.78萬人,其中“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10.53萬戶33.52萬人。這些祖祖輩輩散居在山嶺中的人們集中到安置小區,開始了全新生活。

樓房越建越漂亮,社區越來越好,黃峰和黨支部一班人提出了“五新”的要求。一是産業新,社區建設了5家社區工廠,吸納190多人就業;二是環境新,實現了社區綠化、亮化和美化;三是文化新,原來居民的文化生活就是在家裏看電視。這兩年,社區有了文化廣場,他們經常組織文藝演出、廣場舞,還定期評選道德模範,文化生活更豐富;四是生活新,水電路等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都有很大改善;五是服務新,黨支部要求幹部服務到府,讓群眾“十分滿意”,就是説群眾訴求要在10分鐘內給予答覆。

記者在漢濱區關家鎮小關社區看到,從大山裏搬出不久的人們喜歡坐在單元樓門口,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聊天,有的人吃過飯碗還沒來得及送回。他們都來自一個30多裏外叫姚家灣的小村莊。81歲的張正志老人説,“還是這裡生活好。小區比老家熱鬧得多,在老家時這家看不見那家。現在,大家在一起很紅火”。

做飯不用柴,吃水不用挑,出門有車坐。他們説,在小區生活要交電費、水費,生活開支看上去增加了,但是在附近的工廠就業,收入也比過去多。鄒武榮是一位83歲的老黨員,他曾經在姚家灣當過15年的村黨支部書記,他説,“當年帶著大夥吃苦受累,就是為了改善生活。現在,搬到移民小區來,算是過上了好日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魏永剛 雷 婷)